雪羊/紅衣小女孩沒告訴你的事:山難怎麼來
從南湖必經的多加屯測候站用400mm長鏡頭,一窺對面的雪山主峰與隨侍在右的兄弟北棱角,不愧是臺灣第二高峰,五月初還能有皚皚殘雪,真是不簡單。而也正是因爲這樣的不簡單,吸引着各路人馬,不分時節與天候前仆後繼蜂擁而至,只爲朝拜這一脈之主的和藹容顏。
登山是好事,挑戰自己也是好事,但是,當身體出了狀況依然堅持奮力前行,真的是值得歌頌的非凡事蹟嗎?
多少的山難是因爲「體力不支」而導致遺憾,我想大部分沒有走過過夜高山行程的朋友對這個導致山難的因素不甚熟悉,可能會覺得「山難喔?應該就是迷路啊、墜崖呀、被魔神仔帶走啊等等可怕的事件吧?」比較少人會直接想到「身體狀況」這個非常可怕的隱性原因。
說到臺灣的登山,絕對無法不提到前輩「林文安」,在苗栗中雪山的山頂,還有着他的紀念碑,憑弔這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登山天王。從日治時代就開始爬山的他,對臺灣的山林通曉程度無人能及,走過臺灣幾乎所有超過3000公尺的高山,連不爬山的人都可能聽過一兩次的「百嶽」,也正是他在1970年代發起制定,希望能帶起登山風氣的登山標竿。
這樣一位在山裡打滾、探勘開闢許多百嶽路線的大前輩,爲什麼會在「中雪山」頂立牌紀念,而不是更氣派的「大雪山」、「雪山」甚至「玉山」?原因很悲傷,1975年5月20日,山難消息傳出,林文安前輩在中雪山辭世,死因:體力透支。
雖然林文安前輩當時是剛從馬博橫斷下來,隨即帶着幾個新手前往中雪山,又遇到惡劣天氣與箭竹海擋道迷路,在全溼又寒冷的箭竹海中來回奔波找路,而氣力放盡撒手人間,但也正說明了:山難的發生,往往不是單一原因,連這樣一位高手中的絕頂高手,都會因爲「天候+身體」的因素被召回山神身旁,更何況新手呢?
「不管發生什麼事,堅持到最後一刻、永不放棄!」,那是對在社會上、學業上等等與生命安全無關的事情。對登山來說,只有「回頭是岸」纔是真理,「永不放棄」叫作找死。
認識山難,首先認識一件事情:山上沒有救護車。
對,設想一下今天你去爬山,只要身體有狀況,你只有四個選擇:自己走下山、被別人扛下山、被直升機運下山。誒?不是說四個嗎?怎麼只有三個?喔對,還有一個你不會想選的:用袋子裝下山。
標準的登山流程,是隻要發生足以影響身理機能的「健康意外」,不管是外傷還是高山症,在自己用藥品處理後第一要務就是「開啓撤退方案」,三十六計走爲上策,只因硬ㄍㄧㄥ不是成仙就是call機。山永遠都在,挑個好日子身心皆宜再戰,會有更多意想不到的收穫和舊地重遊的溫馨感,寧可改天「噢~那個時候我就是在這裡一直吐後來撤退,哈哈哈!」也不要成爲別隊嚮導口中的「當年有個人在這裡走了,大家要尊敬」。
高山症的唯一解藥就是下山,任何的藥物與熱水都只是舒緩而已。
身體、天候、地形、路況,是山難的四大元素:------1.身體出問題,再好的天氣也是枉然,光是高山症引發的腦水腫肺水腫就能要你的命,更別說是精神恍惚的過斷崖、嚴寒中的體力透支、精神不好影響路線的判斷了。
2.天候出問題,再好的路線也能瞬間變成噩夢,大草原好美,但毫無遮蔽所有的雨都往身上倒就知道有多幹,這時裝備不對就會導致身體出狀況,溼透失溫樣樣來。
3.地形過於困難,當裝備不足、攀登者經驗不夠、大風或大雨的時候,就很容易失足墜谷,這也是爲什麼雪霸國家公園將百嶽劃分等級ABCC+。
4.路況不夠熟悉、經驗不夠豐富、地圖判讀失準、大霧影響判斷,導致迷途摔死凍死餓死時有所聞,現在都還找不到人的大有人在。------這四個元素排列組合成15個山難可能,更別提其他次要原因了,千變萬化無所不有,完全無法就一個點去預防。瞭解山難是怎麼發生以後,更顯得南投縣政府、雪霸國家公園”禁止獨攀“的規定有多荒謬可笑:沒有一個元素是組團時就可以降低風險或防止發生的,不然今年大臺中登山隊在北二段走兩個人是怎麼回事?霸南山屋到現在還沒找到人的夫婦是怎麼回事?奇萊邱高事件那三個人是怎麼回事?他們難道都是獨攀?我們不需要治標不治本、本末倒置的管理單位。
獨攀是經驗、裝備、生理機能都健全的人在做的事情,新手獨攀一進去就先收集了兩個山難元素「路況」和「地形」,當然大大增加了出事的機率,爲什麼不檢討爲什麼沒有教育好新手登山知識,反而只會禁止高手精進自己的經驗與體能呢?你以爲每個人都能一天就從登山口到翠池山屋住嗎?這種隊伍這麼好組嗎?就因爲高手數量少新手數量多,所以犧牲高手的權益來降低新手出事的機率嗎?這是一個先進國家的政府會做的事嗎?
從來只有兩件事能夠預防山難的發生:「經驗」與「教育」。
有經驗你就會知道各種狀況要怎麼處理,有教育你就會知道什麼狀況該做什麼事,就不會連吐20多次還要賭命上雪主。講一句難聽的:連學校老師都這樣「視高山症賭命硬撐完成登頂的”小學生“爲一種榜樣與驕傲」,那我們又要怎麼期待這個社會的登山知識水準能預防山難發生?
唯有正確教育、宣導什麼是「登山」、「敬山」、「對自己負責」,不要抱着「挑戰攻頂」的心情上山,發現苗頭不對就「快閃」,才能讓大家都能走得久、走的多、走得遠、走得精彩、走得驕傲。
至於封山、禁止獨攀等等,只會讓更多的人爬黑山,萬一發生問題,連搜救的範圍都定不出來,浪費更多資源地毯式搜索,可謂愚癡偷懶不想做事。有正式申請入山的案子,還能依照計劃書推斷他大概在什麼位置、增加搜救的效率、降低成本、提高山難存活率,那才叫管理、才叫負責、才叫真正的「管理單位」。
如果問我什麼是老手與新手的差別?那我會這樣回答你:老手會回頭,新手不知道何時該回頭。所以林文安前輩獨攀無數次從沒出事,他的辭世,是因爲身爲領隊的責任,要帶着菜鳥們「走出去」的責任感,驅使他就連四肢都失去溫度了依然拼命尋路,直到生命的盡頭依然滿懷歉疚,這也是爲何林文安值得紀念;我想,今天讓他再選一次,前輩依然也會做這樣的決定吧!
想要安全開心的爬山嗎?那麼,就先學會「回頭」吧!只要學會回頭,距離山頂就只有一步之遙了。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人都抱着健康的心情與充足的知識,用雙腳與身體感受這座島嶼上最珍貴的美麗資產:山。
●作者雪羊,攝影師,曾在大雪山森林遊樂區工作,興趣「拍照,在懸崖蹦跳,在都市走跳」。臉書粉絲專頁「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本文已獲授權。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