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歷程檔案調查 教部:7成高中師不確定大學是否重視

教育部上午舉辦「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分別由臺大教授林國明(圖)、中山大學教授施慶麟分享計劃調查成果。記者林伯東/攝影

教育部今天舉辦「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劃」分享記者會。高中升大學學習歷程檔案內容包括基本資料、修課紀錄、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等4項。針對課程課程學習成果一項,調查指出,高中端69%教師不確定大學教授是否重視,再者,也有61%教師認爲,沒有心思設計適合產出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

計劃主持人、國立臺灣大學教授林國明表示,本次問卷調查針對社會較爲關注的面向,包括製作課程學習成果與補習的關聯、高中教師對課程學習成果的看法等。

林國明表示,調查發現有50%學生表示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也有高達63%的教師認爲有積極產出、上傳課程學習成果一項,57%學生滿意自己上傳中央資料庫的成果。

又近年社會關心,若學生家庭社經地位恐影響學生書面審查內容,進而擴大升學不平等。林國明也指出,本次調查也發現,城鄉差距、父母職業不影響學生製作課程學習成果的積極程,父母若爲研究所畢業者,相較持專科、大學學歷的父母,子女在製作課程學習成果上確實較積極,但和父母教育程度爲高中職以下者相比,沒有顯著差異。而公立社區型高中,相較公立明星高中學生,願意更積極製作課程學習成果。

另,近年外界也關心,製作課程學習成果是否會增加學生壓力。林國明指出,78%學生認爲準備考試的時間多於製作課程學習成果,73%的教師則認同製作課程學習成果對升學有助益,更有90%的教師認爲課程學習成果不必每科都做。

但對於課程學習成果一項的困難處,林國明也說,69%的教師反映不確定大學教授是否重視;也有70%教師反映,課程內容已經教不完,較缺乏時間安排可以製作成課程學習成果的內容;也有61%教師認爲,教學負擔已經過重,沒有心思設計適合產出課程學習成果的作業,確實是未來政策端可研議給予協助。

林國明說,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師的協助非常重要,若教師可積極參與校內外教學社羣,就有望積極協助學生製作學習歷程,從中也能得到他人的經驗分享,因此鼓勵教師參與社羣;再者,課程學習成果則不必每一科都做,學生自然可以減輕壓力。

中山大學教育所教授施慶麟則說明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他表示,自111學年起申請入學校系書審佔比逐年提高,113學年多數校系書審佔比多在30%至39%間。

施慶麟也指出,111至113學年書審教師審查件數中位數分別爲60、45、46件,也以此進一步估算書審教師審查單件的時間,中位數則分別爲13、15、14分鐘。

教育部上午舉辦「作夥學:學習歷程檔案審議計劃、大學招生專業化發展調查計劃」研究成果發表會,由高等教育司司長廖高賢(中)主持,臺灣大學教授林國明(左二)、中山大學教授施慶麟(右二)分享計劃調查成果。記者林伯東/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