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科?你還有得選嗎?
選科是高一學生繞不開的一個話題。衆所周知,目前廣東省高考採用“3+1+2”的模式,“3”是語數英,各150分原始分計入高考;“1”是物理或歷史必須二選一,100分原始分計算入高考;“2”是化學、生物、政治和地理四選二,每科滿分100分,按照賦分方式計入高考,高考將有“物理類”和“歷史類”兩套平行的錄取系統和分數線。
如圖,按照這種模式,理論上會有12種選科組合。規則設定之初,是爲了有別過往簡單粗暴的文理二選一,讓學生有更大的自主性,依據自己的學習情況及生涯規劃作出更適合自己的選擇。
事實上,12種組合已經是修改過的結果了,第一批高考改革地區(浙江、上海、北京、天津、山東、海南)採用的可是“3+3”模式,即連歷史物理二選一都不存在,直接就是六選三,共有20種組合。顯然,這是更烏托邦的模式。
這個初衷無疑是非常美好的,但你懂的,通常這句話一說出來,伴隨的後半句必然是——沒錯,現實殘酷的。
規則定下來後,各地學校紛紛探索如何在12種組合下合理分配資源,安排教學任務,走班幾乎是繞不開的方式。
一頓操作和嘗試下來後,結果就是——沒錯,你又答對了,絕大多數學校根本開不了那麼多選科組合!
最核心的原因是資源不足。冷門選科如果只有十幾個甚至幾個學生選,如果單獨分班,則班額勢必增加不少,老師不夠用;如果走班,安排上容易混亂,且需要佔用更多的課室。
於是,剛開始的兩三年,多數學校採取的方式是冷門組合不開,比如歷史地理化學、歷史政治生物、物理政治地理等這些關聯性不是特別強的學科組合往往被犧牲。沒辦法,主打一個少數服從多數。
和很多地方相比,廣州市的高中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人少,沒有動輒數千人一個年級的超級高中,主打一個百花齊放。這就導致了開齊12種組合難度更大,除了個別民辦學校外,其餘的都要戰術性放棄。
這個階段,如果說選科自由並不自由是受制於資源,是迫於無奈,那麼可選專業上的限制,彷彿就就變成了官方下場“勸退”。
2022年教育部發布《普通高校本科招生專業選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高考92個學科大類的其中65個要求必選物理,其餘爲物理歷史均可或必須歷史。
2024年,物化再進行了一次深度捆綁,再要求必選物理的全部高校共計18367個專業選擇中,有15358個同時要求必選化學,佔比高達83.6%!
也就是說,選了物理不選化學,能選擇的專業寥寥無幾。
原本四選二科目裡面最受歡迎的兩門是生物和地理,原因是他倆既避開了化學對理科能力相對更高的要求,又避開了政治對文科識記方面的極高要求,加上學習內容也不多,物生地對當時理科不強但出於專業選擇面考量又不想選歷史的學生的熱門選擇。
現在,啪,沒了。那還選個der啊?!
於是我們大廣州的學生,大多數人的選擇是兩種,即物化生和史政地,最大一個可能的變數出現在政治上,會有部分選擇物理的學生,出於專業方向的考慮,去掉生物該選政治,即物化政。
所以你看,選科並沒有你們想得那麼困難,你以爲是12種組合選1種?其實基本就和以前選文理沒啥區別,因爲學校根本不讓你選別的。
按照設想,選科應該在高一結束後才進行,這樣經過一年的學習,同學們充分接觸個六門學科的學習內容,經歷了完整一年高中,對未來有了進一步的思考,選擇也應當更理性,更符合自身需求。
但是現在,既然這麼好選,那學校紛紛表示:咱們就早點選吧,選完了早點開始卷。
所以,大多數學校一個學期結束就選科,有的是高一期中考結束後就知己誒開啓選科(或者預選,然後分班)。
我還知道有更離譜的,有學校選完科後,反三科(沒選的選三科直接不上課)。你說學考怎麼辦?學校說我自有辦法……你們就給我卷高考科目,卷死別人。
我絲毫不懷疑,要是以後開發出讓人少睡覺也能保持清醒,不睡覺也不影響效率的藥物,學校或者家長會偷摸着給學生用。
其實都這樣了,改回去大文大理得了。
當然,吐槽歸吐槽,我一直強調的是,客觀事實你改編不了,吐槽一下可以,但一直抱怨只能是百害無一利。所以,怎麼應對纔是關鍵。
對那些本就決定了選全文或者全理的學生來說,沒區別。主要有影響的是猶豫不決的,確切來說是兩類學生。
第一類,成績都差不多或者文科更好一些,但礙於專業覆蓋面的原因,糾結選文還是選理。
第二類,則是存在偏科,而且不是文理不同的偏科。比如我有一個學生化學很好,其他科包括都很爛。如果選化學那就要搭上物理,而他物理二三十分;如果選歷史就不能選化學,文科他成績不算很差,但想到要背就頭痛。
這兩款學生其實還是比較多的。如上文所說的,過去,物生地就是他們的最佳選擇。現在如果必須要在文或者理當中選一個,確實挺爲難的。
所以,我不打算給你二選一的建議,因爲如果你抱着走捷徑的心態,其實沒所謂的,因爲選什麼都不是捷徑。說直白點,選文科你怕背,選理科你怕學不會,那我還能說什麼,不如選職中?
比起選科,這兩類學生更需要做的是調整心態,改變學習態度,提高學習效率,擁有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
常聽到一句話:選擇比努力重要。
我是不同意的。選擇對不對,只是事後來看的,你不能選之前操了一萬個心,然後接下來的兩三年毫不費力,當高考後得到了一個不滿意的結果,就去埋怨是自己選擇不對,選擇比努力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