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新聞立場偏頗? 學者鈕則勳:樂見「電視選舉新聞監看聯盟」成立
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鈕則勳提供)
「電視選舉新聞監看聯盟」昨天(5日)成立,鎖定六都加新竹市,針對十二家電視臺(從49到55頻道的各新聞臺、寰宇新聞臺、無線五臺)進行選舉新聞的監看。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勳今天(6日)表示,這確實是一個頗令人振奮的好消息,作爲一位政治傳播學者,選舉新聞絕對是他最喜歡看的新聞,但在他每天觀察選舉新聞的當下,的確發現一些情況,甚至有調整的必要。
鈕則勳指出,目前的選舉新聞,可歸納成「十大問題」:
一、各電視臺對於六都候選人似乎好惡非常明顯,電視臺的立場都會在選舉新聞中明顯出現。
二、新聞報導中,有些電臺對於自己力挺的候選人,不僅加碼報導,而且多是正面報導,對於不喜歡的候選人,鮮少報導,就算有、也多爲偏負面報導。
三、對於競選對手爆料式的新聞,電視臺似乎有聞必錄,鮮少作深入調查來驗證爆料資訊的真假。
四、平衡報導雖有着墨,但在比例上仍有偏差,似乎只想「過個場」而已。
五、鮮少對政見進行較深入的分析、比較或討論,通常是淺碟、片段式的帶過。
六、對選舉民調的報導似乎只重「賽馬式數字」的熱鬧有餘,鮮少教導觀衆如何看選舉民調、甚至辨別假民調的門道。
七、花絮或是無關痛癢的選舉報導時有多見,比例似乎愈來愈多;如哪裡又有一位美女候選人,或選區美女候選人比較。
八、太重視候選人之間的衝突或言語交鋒,鮮少將其交鋒的脈絡背景做較深刻的討論,導致淪爲無意義的口水戰。
九、特定爆料與政策討論無關,甚至也並非候選人應該承受,但媒體或因爲爆料之話題具高度八卦性、容易渲染或衝高收視率,往往多加報導,甚至因而排擠了其他重要新聞。
十、媒體有時針對候選人或其陣營的政治操作,無法清楚判斷其政治目的,而被候選人利用,作爲砍向對手的利器而不自知。
鈕則勳認爲,媒體是社會公器,即便每則新聞的重要性各有不同,但每個人都有接近使用媒體的權利,媒體更應該要有公正客觀報導、滿足觀衆知的權利;此外,媒體不能在選舉新聞的製播中只考量收視率或網路點擊率,應該清楚知曉自己對社會的責任,其中包括公民教育、捍衛民主、實現公平正義等。
因此,鈕則勳非常樂見「電視選舉新聞監看聯盟」的成立,藉由這個聯盟,相信能夠透過實際的監看選舉新聞,發揮制衡的力量,達到以下幾個目的:
一、讓各媒體的新聞報導能夠良性競爭,報導愈來愈深入,除了熱鬧之外,更能讓觀衆瞭解門道。
二、讓各家媒體的新聞報導能夠更全面的讓候選人有接近使用媒體的公平機會。
三、讓選舉應該被重視的「牛肉」,也就是政見,能有更多曝光及被討論的機會,讓真理愈辯愈明,早日跳脫「淺碟」、「口水」的框架。
鈕則勳也希望觀衆能發揮及強化媒體釋讀的能力,若是看到某則新聞很誇張或違反專業,觀衆不要只是消極拒看,更應該積極地透過自己的社羣表達不滿,或是投書媒體、甚至是打電話到該媒體抗議,這樣纔是民主社會關心政治及社會發展的公民所應爲,臺灣的民主政治纔會愈來愈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