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高漲下的養老理財市場:產品同質化遭遇業績集體大波動 增強風險提示“道阻且長”

隨着中國老齡人口增加,養老金融正成爲國內金融業發展的一大重要方向。

近年來,衆多金融機構都將養老理財作爲做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重要突破口。除了基金公司相繼發行養老目標風險與養老目標日期兩大養老理財產品,保險公司研發養老年金保險,銀行理財子也加大養老理財產品的發行力度。

數據顯示,自2021年9月試點至今,已獲得養老理財發行資質的11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在10個試點城市發行逾50款養老理財產品,認購投資者約47萬,資管規模超1000億元。

與此對應的是,老年人的理財人數與理財意願持續增長。騰訊理財通發起的用戶調研數據顯示,2023年9月~2024年9月期間,逾60歲的老年人理財人數與理財規模雙雙同比增長10%與15%。且三四五線城市老年人的理財規模增速大幅跑贏一線城市。

與此同時,老年人理財主要遵循求穩原則,對理財產品安全性的重視度高於收益率,90%受訪老年人會選擇配置貨幣基金、債券基金等穩健類的產品。

一位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向記者透露,隨着養老理財產品日益增多,目前養老理財產品的同質化程度也在加深。目前他們正在研發能兼顧養老功能與長期理財屬性的差異化理財產品,滿足不同老年人的資產配置需求。

“此外,金融機構還需關注養老理財產品與老年客羣風險承受力的匹配度。”他強調說。目前部分老年人會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力的理財產品,導致理財風險加大。因此金融機構需在老年人認購理財產品各個環節加強風險提示,提醒老年人注意產品風險等級,幫助老年人“提前”規避理財風險。

養老理財產品“同質化”如何破局

“通過用戶調研,我們發現老年人理財方式與其他年齡層人羣存在着不少差異。”一位騰訊理財通人士向記者透露。具體而言,一是老年人的長期持有理念較強,調研顯示理財產品持有期逾半年的老年人顯著高於其他年齡層客羣;二是相比其他年齡層女性客羣更偏愛“理財”,在老年人用戶裡,爺爺佔比51.6%,略高於奶奶(48.4%),顯示爺爺比奶奶更愛“理財”。

上述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向記者表示,他們也注意到老年人在養老理財方面的“差異性”,比如相比其他年齡層客羣優先關注理財產品的收益前景,不少老年人更看重養老理財產品淨值波動性是否足夠低,能否在低波動性前提下獲得可觀穩健回報。

他直言,目前多數養老理財產品的約90%資金仍主要投向同業存單、國債、大額存單、貨幣基金等兼顧高安全性與高流動性的品種,儘管此舉令產品波動性相對較低且收益穩健,但也導致產品同質化程度加深。

“過去一年多時間,養老理財產品在類型與投資策略方面沒有出現顯著變化,都特別強調投資穩健性。”這位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告訴記者,但由於今年前8個月債券收益率與市場利率持續走低,高度同質化的養老理財產品均面臨收益下滑困局。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9月24日,處於存續狀態的50只試點養老理財產品今年以來的平均年化收益率較去年低了0.41個百分點。

普益標準發佈數據顯示,受產品業績表現回落等因素影響,今年養老理財產品的新發數量與募資規模也雙雙下滑。去年前8個月發行21只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募集規模爲33544.73萬元,但今年前8個月新發產品數量只有6只,募集規模爲568.77萬元。

前述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指出,爲了提升產品業績表現與實現差異化產品屬性(滿足養老功能與長期投資屬性),他們正考慮在產品設計方面借鑑FOF投資做法,讓資金更分散地配置價格波動關聯度較低的不同類型資產,並設計更靈活的開放贖回機制,滿足老年人對理財投資資金靈活管理的要求。

上述騰訊理財通人士告訴記者,針對老年人羣在投資風險承受能力與資金流動性管理等方面的差異化新需求,他們已推出保本、60歲以上用戶在期滿後免費支取等新型商業養老金產品。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楊娟向媒體表示,目前養老理財產品與個人養老金業務均處於試點階段,其發行節奏與試點政策的推廣密切相關。具體而言,能發行試點養老理財產品和個人養老金理財產品的機構只有11家,開展養老理財產品試點的城市有10個,開展個人養老金業務試點的城市有36個。可以預期,隨着個人養老金制度向全國推廣,養老理財產品發行也將迎來新的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9月24日國家出臺一系列金融扶持舉措令股市回升,個人養老金基金率先收復失地。

Choice數據顯示,9月24日~10月10日期間,全市場196只個人養老金基金幾乎全部實現正收益,平均回報超過10%,甚至部分個人養老金基金不但年內回報扭虧爲盈,還令產品累計回報實現正收益。

養老理財產品與老年人風險承受能力“適配”待解

隨着老年人理財人數與理財規模持續增長,如何加強老年人理財風險提示,正成爲各家金融機構面臨的新挑戰。

這位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告訴記者,過去一年,多位老年人認購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並出現虧損,向地方金融監管部門“投訴”。因此他們內部已着手做好應對預案,一是做好安撫老年人情緒工作,二是考慮在老年人認購理財產品環節增加風險提示,讓他們儘早意識到有些理財產品超越自身風險承受能力。

在他看來,老年人之所以會認購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專業金融知識匱乏。這種狀況在三四線城市老年人理財客羣尤其明顯,因爲後者平時“接觸”理財產品較少,容易被“高收益預期”吸引,忽視產品高收益預期背後所隱含的“高風險”。

記者瞭解到,隨着養老理財市場持續發展,三四線城市的老年理財人數與理財規模增速相當迅猛。

騰訊理財通發佈的調研數據顯示,過去數年老年理財用戶前五大的城市分別是上海、北京、廣州、成都、深圳。但老年人理財規模增速最快的城市裡,三、四、五線中小城市的老年人理財規模增速分別達到17.27%、18.27%與19.27%,遠遠跑贏一線城市的8.59%。

其中,在三、四五線中小城市裡,就老年理財人數而言,湖南邵陽市與常德市位列前兩位,山西省運城市、河北省邢臺市緊跟其後。

這背後,是互聯網理財平臺涌現令金融服務日益普及,爲偏遠地區與中小城市老年人提供在線購買理財產品的便利。如今,這些地區老年人無須前往銀行網點,只需在微信等移動APP終端就能獲得便捷的理財服務。此外,互聯網理財的起投低門檻與低申購費率,也降低這些地區老年人的理財門檻與理財操作成本。

上述騰訊理財通人士向記者指出,三四五線城市老年人理財人數與理財意願持續增長,也給相關平臺做好養老理財風險提示工作帶來新挑戰。畢竟,這些地區老年人的金融專業知識相對較少,容易認購超過自身風險承受力的理財產品。

“去年5月起,騰訊理財通在用戶查看、申購、持有基金等核心路徑的產品頁面環節,上線逾20條的風險提示策略。若發現老年人購買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的產品,我們也會進行勸退與風險提醒。此外我們也設立了專屬電話熱線,由專業客服提供理財風險解答。”他指出。

前述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透露,針對不少老年用戶喜歡人工服務,他們也開設了熱線電話服務,若老年人“吃不準”自己想認購的理財產品是否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可撥打熱線電話尋求“一對一”答疑解惑。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副研究員張珩認爲,金融機構要增強老年人認購理財產品的風險提示效果,一方面需藉助大數據分析技術,針對中小城市與偏遠地區老年人風險偏好、投資需求和收益預期,研發與他們收入水平與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養老理財產品;二是通過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對老年人羣體金融行爲進行深度分析與研判,精準把握他們所認購的理財產品是否超過自身風險承受能力,並及時給予風險提示與勸退。

這位銀行養老金融部門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他們已計劃在老年人購買封閉期理財產品時,在支付界面給予專門的流動性管理風險提示;在購買掛鉤股票投資的養老理財產品且購買金額較高時,會專門彈窗提醒他們注意投資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