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農女力林琇棉 用芭樂開啟綠色新世界
林琇棉。 (攝影/Carter)
【◎文/蔡蜜綺 ◎攝影/Carter】
晨曦縈繞,露水沾溼了林琇棉的雨衣。正當衆人還在酣睡中,她已展開芭樂園的農事工作。清晨果園氤氳着微光,與正午的熾熱截然不同。這微弱的曙光映照在芭樂的透明套袋上,讓林琇棉能夠細膩地審視每顆果實,分辨它們是否可以採收。淡淡晨光中,芭樂散發出冰冰涼涼觸感,使人不禁感受到一絲絲自然的清新。
晨光下采果,纔可準確判斷果實的成熟度,避免因爲強烈的陽光導致錯覺而採收。 (攝影/Carter)
林琇棉覺得自家芭樂不僅碩大好吃,還多了「爸爸的味道」。 (攝影/Carter)
高雄豔陽高照,尤其時序進入立夏後,一旦太陽升起,大地便被烈日灼身。因此,農民得在清晨完成大部分工作,不僅是避免汗流浹背,更確保農務得以順利進行。林琇棉強調,唯有在晨光下采果,纔可準確判斷果實的成熟度,避免因爲強烈的陽光導致錯覺而採收。
果園的工作緊湊而有序,從灌溉、施肥到最後採果,每樣農務都要預設安排,例如施肥需在土壤溼潤時,肥料才能充分滲透至土壤中。因此,施肥的工作往往會在灌溉完成後才進行。
父女一起務農工作,在當地芭樂界傳爲佳話。 (攝影/Carter)
從事電子業的林琇棉,面對近年公司訂單減少、休假增加後,經父親的建議利用休假空檔斜槓當起果農。回想童年很少踏入果園,父親偶爾喚她去果園撿拾爛果,當時並不瞭解爲何要來這裡,只感覺髒亂與炎熱。然而,隨着年齡增長,對生活有了不同的體悟後,才逐漸瞭解父親的辛勞與耕耘。
以前她總以爲這只是一個果園,沒想到裡面蘊含如此多的心血。也因爲了解,她開始思考,從果實採收到販售,是否能走出另一條路?
林琇棉不光專注於種植,也參加型農課程、學習品牌經營等,對果園投入了許多心血。 (攝影/Carter)
在學姐推薦下,林琇棉參加型農培訓課程,學習行銷策略、成本分析等實用技能,這些知識讓她的視野變開闊,爲自家芭樂園帶來了轉變,打造自有品牌《芭樂4千金》,並改良包裝提升質感。
而關於品牌取名《芭樂4千金》,背後蘊藏着一段故事。在過去,重男輕女觀念盛行,家裡生了4個女孩,父母親雖面臨了不小壓力,但仍對自己疼愛有加。這個名字不只要謝謝他們含辛茹苦的養育之恩,也蘊含了對家庭的情感聯繫,希望藉此品牌讓事業有好的開始。
在林琇棉的努力下,《芭樂4千金》逐漸受到外界的關注。她說,務農固然辛苦,尤其是身爲已婚之人,很難在公司、果園和家庭之間取得平衡。但慶幸的是,丈夫並不反對她投身農業,甚至願意在閒暇時一同幫忙,這份支持與理解,使得林琇棉更有信心面對挑戰。
林琇棉說:「這片芭樂園不僅是家族的傳統,更像是使命。爸爸有5個兄弟,包括爸爸在內有3位在務農,我也願意傾盡心力,希望它持續結實累累,世代相傳。」
【完整內容請見《高雄畫刊》2024年No.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