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眼/撒錢猛衝量 壞了幼教品質

爲了搶救生育率,改善公共托育量不足的問題,總統當選人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時,複製其私幼公共化的「臺南經驗」,推出準公共幼兒園,不過,六年豪砸四百多億,生育率不但搶救不成,一味衝量不顧品質的下場,讓公共化家數膨風式暴增逾十倍,卻也帶來公幼招生懸崖式降落、私幼經營危機,根本性地破壞了幼教品質。

賴清德在閣揆任內端出「準公共」幼兒園政策,由政府管制收費價格等,只要業者承諾做到,就以「準公共化」之名,接受政府補助。

準公幼家數也從一開始的兩百多家,增加至近兩千家,帳面上數字增加了超過十倍,家長可以選擇的平價幼兒園看似變多,然而教育部未落實資源盤點,也未考量區域的供需平衡,導致雙北、高雄等都會區公幼招生受衝擊,甚至出現超額教師隱憂。

再者,政府爲了衝數量,簽約門檻寬鬆,卻未能嚴謹的監督,也缺乏合理的退場規範。舉例來說,私幼只要符合教師薪資、基礎評鑑、師生比例、教保服務品質、收費規定、建物公安等六項規定就可加入準公幼,但所謂教保服務品質卻是由業者自評,師生比更屢傳違規。

此外,兒童福利聯盟統計全國教保網裁罰紀錄,六都準公幼違規率平均逾三成,不少幼兒園多次違規,卻依然在準公幼名單上屹立不搖,問題就出在準公共教保服務作業要點中規定,經限期改善三次後仍未改善,或屢次違反規定者,地方政府「得」通知其自次一學年度解除契約,而非「應」,等同讓業者有犯錯的機會。

接受補助的準公幼也有苦難言,當週遭私幼都加入準公幼,堅持不加入的私幼「還能撐多久?」業者稱「本來月繳三千,要變一萬,家長能接受嗎?」因此一旦加入準公幼就是條不歸路,退出幾乎就完蛋。

少子化成了國安危機,如何提升幼教環境,提供讓家長安心放心的高品質幼兒教育,是賴清德上任後無法迴避的挑戰。隨着準公幼即將籤新約,教育部應趁機好好檢討、盤整,且應儘速公佈新簽約辦法,莫讓業者無所適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