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美拋臺旅法 燙傷中美臺三方
儘管中方表達強烈關切並提出警告,美國國會仍通過意在指導對臺政策的《臺灣旅行法》。如何處理這個「燙手山芋」,同時考驗着川普總統及北京政府,原已陷入貿易戰陰影的中美關係也面臨更多挑戰。
過去一段時間,美國友臺國會議員連番提出強化美臺關係的法案。先前國會審議納入要求評估美臺軍艦互靠等條文的《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草案時,中方官員爲示警,不惜表態:美軍艦抵達高雄之日,就是解放軍武統臺灣之時。
從川普當選之初打破慣例與蔡英文總統通電話開始,「美國打臺灣牌」一直是中方揮之不去的疑慮。不同於《2018財年國防授權法》夾帶無拘束力的涉臺條文,《臺灣旅行法》是針對性的單獨立法,一旦川普簽署,必將觸發北京的強烈政治反應。
去年底,川普政府提出新版《國家安全戰略》,明確定位中國是競爭對手;今年以來,誓言改善鉅額貿易逆差的川普政府,也針對中國採取多項行動。爲避免貿易戰,中共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赴美溝通,不料纔到華府,美國國會就通過《臺旅法》。在這樣的互動氣氛下,北京對美方背後的動機,自然會多了幾分懷疑。
《臺灣旅行法》在參衆兩院都獲得一致支持,川普應不致拒絕簽署。可預期,隨後的日子裡,北京將緊盯美臺往來,嚴防美國高官訪臺,更不容許臺灣總統或行政院長等高層訪美。
20多年前,時任總統的李登輝透過美國國會施壓行政部門,順利出訪美國,引發臺海飛彈危機。這些年來,大陸整體國力提升,可用的報復選項更多;沒有人希望舊事重演,如何避免危機,考驗中美臺三方的決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