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時論|“大院士”牽手“小企業”的啓示

儀徵市陳集鎮一家橡膠輸送帶企業,在煤礦智能化轉型過程中,向我國煤炭行業首位院士、89歲高齡的中國科學院院士宋振騏發出合作邀請,併成功得到迴應。不久前,中國科學院院士工作站落戶該企業,引發廣泛關注。加強產學研用合作,推動協同創新,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的問題,“大院士”牽手“小企業”,在這一問題上給我們帶來了不少思考和啓示。

“大院士”緣何牽手“小企業”?據報道,該橡膠企業主要生產各種織物分層芯、整芯橡膠輸送帶,產品應用於礦山、冶金等行業。在煤礦加快智能化改造的背景下,對運維體系升級提出了新的要求。院士工作站的成功落戶,不僅加強了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的交流,還實現了產學研主體的深度融合,形成了創新合力。這背後,是“科學家找到了企業家,企業家找到了科學家”的奔赴,也體現了當地引進高端科技人才的努力。

產學研的深度融合是科技創新和產品創新的關鍵之舉。當前,多地積極推動產學研戰略平臺建設,引導地方企業與科研院所聯動。但如何深度融合,仍面臨不少問題。比如,“產學研”主體的內生動力不足,有些企業不願或被動參加當地的產學研合作或技術創新聯盟;有些企業對藉助產學研合作獲得技術突破的信心不足、積極性不高;有些高校、科研機構將產學研合作項目簡單地作爲橫向項目對待,在科研評價、人才評價中權重較低。如何更好實現讓科學家與企業家的“相互奔赴”,實現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相互欣賞”,值得深思。

以產學研合作推動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問題導向至關重要。院士工作站落戶小企業,歸根到底是因爲“鑰匙”找到了相匹配的“鎖眼”,兩者能夠優勢互補,共同攻克技術難關。很長一段時間,科研單位的研究成果無人問津,企業的技術需求無人問津,兩個“無人問津”制約着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如何把兩者組織在一起並形成合力,並不容易,特別是以兩院院士爲代表的科技人才,怎樣讓他們走進小企業,更非易事。在這一過程中,政府部門、協會組織能否有所作爲,敏銳地看到企業“需求”,精準地牽線搭橋,就顯得尤爲珍貴和重要。

企業是創新的主體。創新不問出身,不分大小,該橡膠企業之所以能得到院士“青睞”,也在於自身的硬實力。同大企業一樣,許多中小微企業也是紮根市場、搏擊一線的創新需求發現者、提問者。以專精特新企業爲例,這些企業往往“小而專”“專而尖”,雖是“小塊頭”但卻有“大能量”,往往在某個細分領域擁有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因此,做好產學研合作,不僅要依靠大企業,也要充分調動中小企業的積極性,讓更多中小企業成爲創新主體,在政策引導上打消中小企業對創新的顧慮,通過出臺稅收優惠、財政補貼等方式,降低合作的風險和成本。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近年來,江蘇積極主動與國內外大院大所大學建立緊密合作關係,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已成爲產學研合作的熱土和沃土。11日開幕的第二屆江蘇產學研合作對接大會,搭建起一個更高水平的產學研深度合作對接平臺,必將推動更多的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從實驗室走進廠房,爲江蘇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提供強大的硬核支撐。

(魏曉敏)

特別聲明:本文經上觀新聞客戶端的“上觀號”入駐單位授權發佈,僅代表該入駐單位觀點,“上觀新聞”僅爲信息發佈平臺,如您認爲發佈內容侵犯您的相關權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