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文韻悠長盛名揚——寫在2024北京文化論壇開幕之際
新華社北京9月18日電 題:文韻悠長盛名揚——寫在2024北京文化論壇開幕之際 新華社記者烏夢達、羅鑫、楊淑君 以“深化文化交流 實現共同進步”爲年度主題的2024北京文化論壇將於9月19日開幕,800餘位國內外嘉賓齊聚北京開展交流對話,共享文化發展新理念、共商文化建設新思路、共闢文明交流新路徑。 “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京產佳作頻頻斬獲國家級獎項、文化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多年來穩居全國第一……自2022年首屆北京文化論壇舉辦以來,北京全國文化中心建設加速推進、不斷取得重要進展。在習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北京正充分利用文脈底蘊深厚和文化資源集聚的優勢,努力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城。
用好辯證法 留住千年古都“城市之魂”
北運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西北部,漢代路縣故城遺址露出真容。 走進路縣故城遺址保護展示工程現場,一個形似玉璋的博物館正在加緊建設。博物館內,古井、陶窯等遺址實現就地保護,成爲展陳的一部分。充滿幾何美感的文物紋飾被提取,爲博物館的裝飾注入濃郁的古風古韻。 古老遺址、現代建築羣“共生”,歷史與未來交融。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870多年的建都史,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是一張金名片。歷經十餘載的建設,北京用好辯證法,正確處理城市改造開發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關係,留住了“城市之魂”,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得到進一步彰顯。 除了博物館,路縣故城遺址上,一個“有文化底蘊的公園”已初具雛形。公園陸續運用考古發掘揭露的歷史信息來複原相關景觀,將滿足遊客科普研學、休閒遊憩等多樣化需求。 “起初,這裡規劃的是辦公區。經過考古發現路縣故城遺址後,爲了保護傳承文化,這裡調整了規劃,決定建設考古遺址公園。”北京市綠地養護管理事務中心工程管理科副科長劉傑說。 北京二環內,先農壇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的帶動下煥發新光彩。經過非文物建築拆除、文物建築的修繕後,佈局恢宏、裝飾精美的先農壇慶成宮古建築羣完整地亮出宮牆,歷史風貌得到恢復。 北京中軸線被稱爲“北京老城的靈魂與脊樑”,發展至今已有逾700年的歷史。北京按照“老城不能再拆了”的要求,以中軸線申遺保護推進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構建歷史文脈和生態環境交融的整體空間結構,凸顯首都嚴整壯美的空間秩序和中正和諧的景觀形象。 中軸線南段御道景觀整體貫通,開放爲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元代遺存萬寧橋拆除負重管道管線,獲得限載、限重、限速、限行保護……北京集中開展一批文物保護、環境治理和秩序管控項目,既提升了人居環境品質,又留住了街區記憶。 依託歷史文化資源豐厚的優勢匯聚國家級文化設施和優質文化要素,以科技創新的沃土滋養文化科技的融合發展。今年上半年,北京文化新業態企業實現營業收入7425.2億元,同比增長12.4%,佔全市文化企業營業收入的比重超過70%。 從聚集資源求增長到疏解功能謀發展,作爲全國首個減量發展的超大城市,北京以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作爲重要引擎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全市文化產業發展綜合指數連續多年位居全國首位。
優化供給 多元文化空間豐富“精神食糧”
圍繞北京“博物館之城”“演藝之都”“書香京城”等建設,北京着力推動文化領域改革、搭建富有活力的文化新空間、培育文化服務新業態,供給豐富、便捷高效的現代文化服務體系呼之欲出。 在北京“三山五園”之一的暢春園西花園遺址上,一個具有中國北方園林風格的博物館拔地而起。環顧四周,綠植密佈、湖泊清澈,一幅山水城野交融的美麗畫卷徐徐展開。 “未來,我們將把這裡打造成爲‘三山五園’研究、闡釋、展示和國際交流的文化空間,以增進友誼、促進互學互鑑。”北京市海淀區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李志說,作爲首批入選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範區的歷史文化瑰寶,“三山五園”恢復大尺度綠色空間和水系格局、積極挖掘歷史文化內涵,爲市民遊客提供了豐富的文旅體驗。 用好“增量”,合理運用“存量”。北京近年來落地了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館)、中國國家版本館中央總館等國家“文化重器”,還對一批年代久遠、設施老舊的博物館進行改擴建,結合傳統衚衕、歷史街巷的更新建設各類博物館,爲觀衆提供更豐富的展示空間。 在鐘樓灣衚衕,一度作爲商業用房使用的北京鼓樓,經過騰退、修繕和布展後,公共文化服務功能得到恢復。鼓樓內,各券洞相互連通、恢宏敞亮。 爲了滿足遊客多樣化的參觀遊覽需求,鼓樓探索夜間開放,通過引進文化創意服務企業,投入沉浸式文化體驗項目、非遺表演等文旅場景。 走進清華園車站舊址,曾經被佔用的軌道、站房已修繕一新,站房化身展廳,一件件檔案、一頁頁報紙、一幕幕影像帶觀衆穿越回那段崢嶸歲月。打印“老車票”、蓋章打卡等環節受到遊客們的歡迎。“偉大時刻,走向新中國。”“小的是車站,大的是精神。‘進京趕考’的衆人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留言本上,觀衆們留下一行行肺腑感言。 文化無聲,浸潤人心。北京高質量規劃建設建黨、抗戰、新中國成立三大紅色文化主題片區,一批批革命舊址成爲“凝心鑄魂”的教育基地;“會館有戲”系列演出、北京古建音樂季、北京國際非遺周掀起傳統文化熱;地壇書市闊別十年後迴歸地壇、續寫新的文化記憶。 源於人民,回饋人民。以“文藝展新姿 精品獻人民”爲主題的“大戲看北京”2024展演季集結50餘家文藝院團及演出機構,爲市民奉上文藝盛宴;“我與地壇”北京書市連續第二年舉辦,圖書展銷規模創新高,書市現場人頭攢動。精彩紛呈的羣衆文化活動致力於讓羣衆共享文化發展的成果。
博採衆長 打造優秀文化交流薈萃之地
中秋之夜,北京園博園內,遊人如織。逾200組四川自貢彩燈將秋涼如水的夜晚映照得璀璨奪目。 節日歡歌、錦繡河山、京潮流彩……由數百名彩燈工匠精心打造的九大主題燈組造型新穎、吸引遊人駐足。當自貢非遺技藝與京味文化相遇,碰撞出別樣精彩。 作爲民族文化精華的展示地、各地優秀文化的薈萃地和先進文化潮流的引領地,北京打造多種類型、不同層級的文化交流展示平臺,吸引全國各地優秀文化在首都集中展示、交流互動。 走進北京前門三里河公園,沿着河道旁古樸的石板路漫步,只見古色古香、青磚灰瓦的小院依傍河道自然展開,形成萃集地域文化精華的會館羣落。 400多歲的安徽池州石埭會館煥新開放,會館一進院內的戲臺上,一場青陽腔表演精彩亮相。展示會館的修繕情況、歷史沿革以及相關的文物資料;開展文藝展演、京地直播聯動與文旅推介活動……“京地文化長廊”會館文化宣介周活動聯動包括池州石埭會館在內的多家在京會館,利用各地悠久的歷史積澱、濃郁的鄉土鄉情、特色的非遺民俗、精彩的戲劇演繹,點亮多彩會館文化。 隨着對外開放的腳步加快,北京也成爲世界各地文化要素的集聚地。北京通過吸收優秀文明成果,海納百川、兼容幷包的文化氣象得到彰顯,爲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搭建更加寬廣的舞臺。 自2023年底正式對外開放以來,北京藝術中心積極促進國際文化的交流互鑑,接待了巴西、俄羅斯等不少國家的外籍專家、藝術團隊及媒體代表等,着力打造國內外文藝精品的集散地。 文化碰撞爲不同文明注入新活力,交流互鑑促進北京與世界“雙向奔赴”。在第三十屆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上,《溯源中華文明》《中華文化通識課》等書籍備受國外出版商的關注;北京演藝集團旗下中國雜技團的演出《青春ing》在日本巡演數十場座無虛席……北京文藝院團與北京文化企業紛紛發力,京產佳作“乘風破浪”“揚帆出海”。 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北京正不斷在深植文化根脈中發揮示範引領作用,在文明交流互鑑中發揮對外窗口作用,努力建設彰顯文化自信與多元包容魅力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