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百年與兩岸關係 全球華人徵文-武昌紅樓血染紅

辛亥革命發生百年之際,我想起了武昌紅樓,也就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2004年12月18日,我懷着崇敬的心情,參觀過這座革命遺址。

武昌紅樓位於蛇山南麓的閱馬場北部。那天一大早,我來到首義廣場。天陰沉沉的,下着濛濛細雨。我打着傘瞻仰中山銅像。銅像通高約6米,像高2.4米,像座高聳,正面鐫有「孫中山先生之像」7個豎寫大字。銅像着長袍馬褂,右手自然下垂持禮帽,左手微微回收執手杖,面南肅立,儀表莊嚴而安詳。辛亥革命是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在首義之區建立他的銅像再合適不過。

首義之區民國之門

銅像背後是紅樓大院朝南的正門,大門上裝有鐵柵欄,兩側各斜掛一面旗幟。旗呈方形紅色,正中是一顆黑色九角星,9個星尖的頂部和底部各有一顆黃星,稱爲九角十八星旗,代表着當時18省的炎黃子孫革命黨人就是舉着這面旗幟衝鋒陷陣的。紅樓建成於1910年,原是清王朝湖北諮議局」辦公處,主體建築呈紅色,高2層,面闊73米,進深42米,磚木結構,坐北朝南,上層頂端正中有教堂式望樓,呈西歐古典建築風格。

大樓左右兩側和後方各有一排二層樓房,由上半部裝有鐵欄的紅色矮牆自門房兩側平伸,與左右樓房連接,圍成方形院落。1911年(農曆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成功,第二天,革命黨人進駐這裡,成立軍政府,發佈了第一號佈告,宣佈廢除清朝帝制,建立中華民國。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前的3個月內,軍政府起着代行「中央政府」職權的作用。武昌因此被譽爲「首義之區」,紅樓則被尊崇爲「民國之門」。

彷彿置身革命風暴

1981年,這裡被闢爲「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館內有兩個主題性的陳列:一是《鄂軍都督府舊址復原陳列》,以紅樓爲載體,復原和再現了都督府成立初期的場景與風貌;一是《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史蹟陳列》,佈置於西配樓。我首先參觀主樓的復原陳列。紅樓正門前有抱廈,磚砌四柱三門,正上方鐫有「鄂軍都督府」幾個大字。進入紅樓高大的門廳,跨過長廊上紫紅色地毯,正對門處是軍政府禮堂。禮堂正前方壁上懸掛着九角十八星旗。主席臺下是6排暗紅的橫桌坐椅,木地板也爲暗紅色。

當年起義軍領導人就是在這裡聚會,宣告武昌首義成功,籌建軍政府,推選都督。孫中山也曾於1912年4月在此發表過演講。其它房間爲軍政府五大軍部等機構辦公室。其中一室有宋教仁起草《鄂州約法》時坐過的紅木椅子。在2樓東北角有黎元洪的臥室。不是世無英雄,而是事起倉促,原定人選均不在武昌,爲使羣龍有首,才把驚魂未定的原清軍協統黎元洪從牀底下拉出來,逼他就任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都督,遂使豎子成名

西配樓的史蹟陳列,以兩層樓的空間,展出近400件展品,包括文物真跡、歷史圖片、美術作品以及圖表、模型等。它採用聲光電技術,模擬首義重大場景,彷彿使人置身於那場革命風暴中。

起義機密泄露,清廷瘋狂捕殺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基楊洪勝3位年輕志士英勇犧牲。10月10日晚,敵視革命的工程第八營二排長陶啓勝查鋪時,發現金兆龍、程正瀛抱槍和衣而臥,大驚,即上前奪槍,金兆龍大呼:「衆同志再不動手,更待何時!」程正瀛開槍擊傷陶啓勝,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熊秉坤立即吹哨集合隊伍,起義全面展開,經一夜激戰,民軍攻克湖廣總督署和湖北藩署,佔領武昌,到12日,漢陽漢口相繼光復。清廷慌忙派重兵來奪武漢

復興中華統一中國

此時黃興已趕赴武昌,出任革命軍戰時總司令,領導了英勇悲壯的抗擊南下清軍的陽夏保衛戰。經40多天浴血奮戰,漢口、漢陽失守,民軍傷亡4000多人,屍骨埋成六大堆,至今,漢口球場街一帶仍有「六大堆」的俗稱。武昌紅樓血染紅。革命先驅用身軀和鮮血爲後來的人們開闢了道路

站在紅樓前,讓思緒穿越時空的隧道,擦去歷史的煙塵,我感到,英雄的武漢,最響亮的還是那一槍,最耀眼的還是那面旗,最值得紀念的還是這座樓。因爲就是這一槍、這面旗、這座樓,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開創了民主共和的新紀元,併爲後來民族的完全獨立,乃至建設現代化強國和民族復興開闢了道路。

孫中山是國共兩黨共同敬仰的革命先驅和領袖,辛亥革命是兩岸人民共同認可的振興中華的必經之路。這就是兩岸的基本共同點。這一共同點一直連結着兩岸不離不棄,激勵着兩岸人民繼承中山先生遺志,發憤圖強,團結向前,爲民族復興而努力。兩岸本是一家人,大陸和臺灣是我們共同的家園,世界上沒有任何力量能把我們永遠分開,中山先生「復興中華,統一中國」的遺願一定能實現,辛亥革命開闢的道路一定會越走越寬廣。讓我們繼續爲此而不懈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