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國會更要周處除三害
(圖/本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總質詢上週爆出多位民進黨立委被點名未到,主持院會的院長韓國瑜因此裁示休息散會的風波,進而演變成「國會議員質詢權遭沒收」vs.「遵照議事規則並無錯誤」的爭議,目前藍綠兩黨依舊各持己見,民進黨則揚言要擴大抗爭。連續的亂象不免讓人想起因一部電影引喻而暴紅的「周處除三害」歷史故事。
最近臺灣電影《周處除三害》在大陸上映,既叫好又叫座,電影借用《晉書》中周處除三害的故事,活靈活現地拍出了一部暴力驚悚、反諷現實、暢快淋漓的精彩作品。撇開電影不談,歷史正版的「周處除三害」其實是中華文化中頗爲有名的典故,訴說一個浪子回頭、洗心革面,知恥近乎勇,重新做人的勵志典範。
對一般普羅大衆來說,恐怕會覺得立法院的這場紛爭委實無聊,連這麼小的事也可以吵成這樣,就算掛號看病如果跳過號了,也是可以再等一下補回來,堂堂立法院連這也搞不定,還能做好什麼福國利民的大事!然而歸根究柢,按照議事規則行事,排好順序質詢的立委屆時沒到,經點名三次還是未見,卻怪罪主席或議事人員沒有依「慣例」通融,這說得通嗎?
民進黨黨團說過去王金平、蘇嘉全、游錫堃當院長時都是唱名三次人若未到,主席便宣佈先休息等人到;但此說反而凸顯原來「慣例」的麻木與荒謬。慣例其實就是一種潛規則,固然可讓大家便宜行事,但更可能是一種積非成是、和稀泥的陋習。因爲這種慣例,立法院經年累月虛等了多少時間?值得嗎?慣例雖然好用,久了竟然認爲應該超越正式規定,一般社會大衆能信服嗎?
相對來說,立委每一會期只有一次總質詢的機會,當然應該看重,若認爲被「沒收」當然會不滿而力爭,但如果真的重視,不但不應遲到,也不會動輒改爲書面,或是自行縮短質詢時間,而這卻是民進黨立委常常發生的做法。這顯然是長期執政下逐漸傲慢的後遺症,過去總是上緊發條、保持戰鬥姿態的民進黨立委,如今螺絲早已嚴重鬆動,開始走上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時的老路子而不自覺。
在國民黨重新成爲國會最大黨、民進黨不再行政、立法一把抓的新形勢下,一方面是藍營尤其新科立委的積極出擊、力求表現,展現出更強猛的監督力道;另一方面是繼續掌握行政權的綠營,從政務系統到國會綠委,則流露出明顯的不適應與焦慮感。這兩股力量與反應,激盪成新國會互爭主導權的主旋律。
以綠委最近圍攻韓國瑜的種種言行來看,其實最高興的反而是最該被監督的民進黨政府,因爲立委們的內鬥攻訐,各部會官員們反而樂得可以避開各種爭議與錯失,繼續說幹話、看熱鬧、反嗆立委。
而現在最重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把過去一黨獨大的「民進黨的立法院」,重新導正回來爲憲政正常監督功能的立法院,什麼是必須先除掉的南山猛虎、江中蛟龍,藍綠立委一定各有說法,但真正的「周處」就在痛下改革的自覺與決心,民進黨雖已窘態畢露,問題也不少的國民黨更不能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