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暴力去年逾2.6萬件

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事發後,外界總是第一個檢討校方、老師,然而放大層面來看,乃至家庭、社會的失能都責無旁貸。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校園暴力事件層出不窮,去年底的校園割頸案更令家長憂心忡忡。根據教育部校安系統,去年高中職以下的暴力事件與偏差行爲案件逾兩萬六千件,平均每天發生七十一件暴力事件;兒福聯盟去年的調查也顯示,近三成兒少不認爲自己在學校安全,因此呼籲政府提供全面校安數據及制定明確校園安全指引政策。

兒盟指出,一一二年度發生超過兩萬六千件校園暴力事件,高於一一一年度的一萬件,兒盟分析,可能原因包含通報管道推廣、疫後恢復正常上課、校園通報意識、學生通報意願增加有關。但兒盟觀察,教育部多着重事件處理與補救,未提出系統性預防政策,對暴力事件的分析處理也不夠完整,未進一步、細緻地探討暴力事件發生脈絡。

兒盟執行長白麗芳表示,校園暴力防制的壓力,不該全落在教師身上,不只政府、教育部需設立相關政策,家長和社區也應扮演重要角色。她認爲,政府應制定明確的校園安全指引政策,確保所有師生能遵循相應程序,應對潛在風險,學校才能迅速而有序地應對各類安全事件,提高整體校園應變能力。

由於兒盟與臺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醫師羣完成「校園暴力防制實務手冊」,白麗芳呼籲政府應提供更全面、清楚的校安數據分析,如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率、學生安全感等指標的定期報告,也要進一步深入探討數據背後的成因,才能幫助校方更精確地識別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相應的安全措施。

教育部爲了預防校園暴力、喋血事件,新版校安通報機制即將自三月八日生效。修正內容除加強提醒學校如期通報事件,另配合去年修正的性別平等教育法,增列「校長或教職員工違反與性或性別有關之專業倫理行爲」爲校安事件。

教育部表示,後續將根據校安通報網資料,每半年公告「校安通報各項數據」,每年委託專家學者分析發佈「各級學校校園安全及災害事件分析報告」,讓全民定期瞭解校園安全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