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RSV疫苗百億市場

下一個現象級疫苗產品,這是過去市場對RSV疫苗的認知。

RSV,即呼吸道合胞病毒,這是一種十分"狡猾"的病毒,專挑"軟柿子"捏。一般身強體壯的年輕人感染了RSV,也就是個頭疼腦熱的感冒症狀。

但對嬰幼兒、老年人這些弱勢羣體來說,RSV病毒的威脅可以說是致命的。根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數據,美國每年有16萬名老年人因感染住院,6000-10000人死於RSV。

面對這樣一個病毒,有效的預防疫苗顯然是剛需。這也是醫藥企業在RSV疫苗領域前仆後繼的核心原因,截至目前,全球已有3款RSV疫苗獲批上市。

然而,就在企業對這一市場信心滿滿的時候,打擊卻悄然而至。今年6月份,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調整了接種人羣的建議。

此前,RSV疫苗被建議用於60歲以上的老年人接種。調整之後,範圍大幅縮小,侷限於:

1、75歲及以上的成年人

2、60-74歲的高風險羣體

並且,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議,僅作爲單次終生接種。也就說,RSV不像流感疫苗一樣,存在復購需求。

這也導致,RSV疫苗市場大幅縮水,消失的市場規模可能超過30億美金,也就是大約200億人民幣左右。

/ 01/ "限制令"出臺背後

RSV疫苗接種人羣的調整,可以說是不得已而爲之。

原因在於,疫苗的接種可能與罕見的神經系統疾病吉蘭-巴利綜合徵(GBS)有關。

GBS是急性弛緩性癱瘓常見的病因,以四肢的對稱性無力、反射減退或消失爲特徵,病情常在 4 周之內達到高峰。

從治療來看,GBS並非不治之症,以血漿置換等治療措施之後,能有比較好的預後。

不過,GBS可能會出現快速進行性衰弱,導致數小時至數天內呼吸功能不全。如果不能識別即將發生的呼吸衰竭,可能會導致死亡或缺氧引起的殘疾。

有數據顯示,有3%-10%的GBS病例會出現死亡,尤其對於老年人來說傷害更大。因此,對於RSV疫苗有出現GBS的概率事件,顯然是需要我們關注的。

而在真實世界的研究中,接種RSV疫苗的羣體,也恰好疑似出現了GBS。

根據初步數據,在接種疫苗後的21天內,輝瑞的Abrysvo疫苗接種者中GBS的發病率爲每100萬劑疫苗4.6例;而接受GSK公司的Arexvy疫苗的人中,GBS的發病率爲每100萬劑1.1例。

並且,有研究發現,接種劑次越高的羣體,出現GBS的概率越大。雖然該分析不是決定性的,並且還有許多侷限性,但這依然是需要警惕的。

同時,GSK的加強針研究顯示,2劑次的保護效果,似乎並沒有比1劑次更好。種種因素之下,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出臺了調整接種人羣、劑次的舉措。

/ 02/ 縮水的市場

接種羣體大幅縮小,無疑讓RSV疫苗市場需求驟降。

此前,市場對於RSV疫苗市場前景樂觀,建立在以下兩大邏輯之上。

其一,就是廣泛的接種羣體。在美國,年齡超過60歲以上的羣體超過8000萬。如果這些羣體能夠逐步接種RSV疫苗,不僅意味着這一市場天花板足夠高,且需求釋放持久。

儘管GSK此前認爲,RSV疫苗的滲透率提升,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消費者的認知,需要建立在持續的教育上,然而一旦完成市場教育,就非常有用。

其二,則是復購率的邏輯。GSK認爲,RSV疫苗的接種將會同流感疫苗一樣。一旦人們在60多歲和70多歲時養成了接種常規RSV疫苗的習慣,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人羣將非常依從。換句話說,他們會源源不斷地提供復購需求。

滲透率逐步提升,疊加復購率邏輯,GSK提出了其疫苗銷售額峰值超30億英鎊的積極預期。而在市場看來,RSV疫苗市場的總規模可能超過47億美金。

不過,在接種條件調整之後,美國RSV疫苗市場的邏輯發生了直接的改變。一方面,接種羣體大幅減少,機構Airfinity預測,目標受衆會減少44%,幾乎腰斬;另一方面,復購需求不再,RSV疫苗變成了一次性的買賣,總需求進一步減少。

綜合這兩點變化,Airfinity認爲,2030年RSV疫苗的市場規模,將會從此前預期的47億美金,減少至17億美金。換句話說,市場將會縮水30億美金。

當然,一切還有反轉空間。正如上文所說,關於疫苗是否會引起GBS需要繼續研究。如果結果對疫苗企業有利,那麼事情還有轉機。只不過,在此之前,疫苗企業們可能需要暫時接受現實。

/ 03/ 來自RSV疫苗的"教訓"

在市場預期嚴重縮水的背景下,GSK等公司的疫苗前景均將遭受不同程度的打擊。

這對於國內企業來說,同樣可能帶來新的挑戰。在RSV疫苗領域,由於GSK、輝瑞等大藥企的初步成功,吸引了衆多競爭者進入市場。

僅在mRNA技術領域,國內企業就展現出了加速發展的趨勢。自去年年底以來,達冕生物、深信生物、星銳醫藥、嘉晨西海等公司的RSV mRNA疫苗相繼獲得了FDA的臨牀試驗批准;同時,阿法納生物、石藥集團等藥企也在積極推進mRNA RSV疫苗的國內臨牀申報。

對於這些在市場樂觀時期進入的企業來說,現在無疑需要面對更多關於戰略選擇的考量。因爲,RSV疫苗的故事正在變稱事故。

事實上,這樣的"教訓"也並非第一次發生。2020年醫保談判之前,市場普遍預期國內PD-1市場規模將超千億。在極度樂觀預期之下,衆多藥企涌入PD-1賽道。

後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內卷導致價格戰激烈,PD-1市場規模嚴重萎縮。千億市場消失,大批未上市的PD-1管線同樣消失得無影無蹤。

不僅是PD-1,眼下各類熱門藥物的研發都可以說是"擁擠不堪"。從ADC到GLP-1,藥企不願放棄每一個大藥的機會。剔除部分講故事的企業,更多藥企必然是希望藉助重磅產品更進一步,但願景很美好,現實卻是殘酷的,

無論是過去的PD-1,還是眼下的RSV疫苗,不就是最好的例子嗎?這也向市場傳達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在進入新領域之前,企業需要保持更加謹慎的態度。

市場對於新領域的預期往往過於樂觀,無論是從潛在患者羣體的規模還是滲透率的提升來看,都傾向於以一種極爲積極的心態進行預測。

然而,在藥物或疫苗的商業化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比如療效的限制或潛在副作用等,這些因素最終可能限制市場前景,導致實際結果與預期出現偏差。此外,盲目跟風和市場內卷,更是有可能徹底改變市場預期。

因此,在項目啓動之初,藥企應該採取最爲審慎的態度,而不是僅僅憑藉樂觀的預期。過度樂觀可能會導致最終面臨嚴重的打擊,畢竟,有時候,故事的反轉可能就在一夕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