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數學如何銜接?七中初中數學名師給了這三點提醒

開學一個月了,孩子適應還好嗎?

日前,成都商報、紅星新聞、紅星教育、學長來啦聯合推出“領跑開學季”系列直播活動,囊括幼兒園、小學、初中,希望幫助大家帶着孩子儘快適應新學年。

提到數學學習,家長和同學們總會有很多的疑問——

數學到底該怎麼學?

小學應該怎麼辦,初中又該怎麼辦?

小學要學奧數嗎?六年級要不要準備小初銜接?

最近,我們就邀請到了成都七中初中學校錦城校區數學教師劉翠翠做客直播間,爲家長們答疑解惑。

值得一提的是,劉翠翠老師不僅是初2027屆的年級組長,還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班主任。因此,除了數學學習的指點,對於初中孩子的日常教育,劉老師經驗也非常豐富。

一起來看看,劉老師給小學和初中家長們的這份乾貨指導吧。

從小學到初中,不僅學習科目變多了,課程難度也加大了。怎樣做,小初銜接才能更順利呢。

“最關鍵的還是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的養成。”劉老師建議,家長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第一,關注孩子課堂的專注度。初中每節課的課堂容量相比小學更大,在孩子六年級時,家長可以着重關注孩子的課堂專注度是否夠高,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課堂專注度高的孩子,往往能更好適應初中課堂。

第二,在孩子能力範圍內,可以提前預習初中知識。劉老師建議,六年級時,家長可以讓孩子在能力範圍內進行初中知識的預習,但注意,不是鼓勵超前學習,更不是鼓勵刻意地花大量時間去做小初銜接,最重要的還是關注當下小學階段的學習,“有能力的前提下”。

第三,培養孩子的學習習慣,做好錯題、好題的積累。孩子六年級時,家長可以培養孩子數學學習的一些習慣。對初中學習來說,錯題積累和好題積累都很關鍵。

同時,劉老師也針對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就一些比較常見的家長疑惑進行了回答。

Q:小學要不要學奧數?

A:在孩子小學三四年級時,可以根據他的自身情況來決定。如果孩子在學習小學數學時遊刃有餘,也喜歡數學,也可以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孩子去拓展思維。孩子天賦比較好,想走競賽這條路,也可以學。但如果孩子小學數學學起來相對困難,也佔用了很多精力,就沒有必要額外加課。把基礎打牢纔是最重要的

Q:孩子目前六年級,在自學初中數學,也在做難題、壓軸題。對於自學,老師有沒有具體的建議?

A:如果孩子有額外的時間,小學的內容掌握得也很充分,可以提前自學初中內容。預習時,首先應該明確預習的重點,預習過程中勾畫書本上的重點,有困惑,可以藉助親朋好友和網絡資源解答清楚。其次可以適當地擴當預習範圍,除了教材,也可以看一些和初中數學有關的課外書籍。

對於初中三年的數學學習,劉老師用了三句話來總結——初一知識點雜,初二難點多,初三考點多。

在劉老師看來,初二是初中數學學習中難點比較多的一年,這個階段,孩子們確實比較容易產生問題。很多孩子上初二後,會覺得自己上課聽得還算比較輕鬆,但課後卻不會做題,或者做題的速度特別慢,考試分數達不到預期。

“上課聽得懂、下課做不來,很有可能是孩子沒有把老師講的知識,真正吸收轉化爲自己理解的東西。”她建議,家長們可以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解決這個問題。

第一,培養孩子的做題習慣。比如,孩子做題總不會,可能是沒有真正理解題意,可以讓孩子在讀文字比較長的題目時,用筆勾畫。理解了題目考查的內容後,再與老師講的知識點進行銜接。

第二,鼓勵孩子獨立完成題目。家長可以觀察孩子的學習習慣,看他有沒有在做題碰到障礙時立刻尋求老師同學的提示。如果在思維碰到障礙時總是立刻求助他人,自己獨立面對時,可能就缺少攻克思維障礙的武器。

第三,教是最好的學。在家裡,家長可以嘗試讓孩子當“老師”,完整地把一道題講給家長聽,能把家長也教會,孩子就是真正理解了。

而針對很多家長反映的孩子“考試時不會做的題,回家後又能做出來”的情況,劉老師分析,考試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誰能夠拿到最高分,第一個原因可能是時間分配問題,孩子在考試中的時間安排不合理,“家長可以問問孩子,考試時a卷答完用了多長時間,b卷答完用了多長時間,給壓軸題留了多長時間。如果分配的時間不夠,留下來思考的時間也不夠。”

第二個是心理因素。在考試中,孩子或多或少會有點緊張,可能一緊張,思路就短路了,心態不夠放鬆。她建議,家長可以給孩子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孩子用平常心面對每一次考試。

第三是解題思路的問題。“每道題都有很多種解題方法,有的方法可以很快切入,但有的方法需要繞來繞去。”劉老師說,家長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在做題時多想幾種解題方法,探索最快的解題思路。

有家長問:孩子做壓軸題,一道題要想30分鐘以上,有時候還會做錯,這是不是在浪費時間呢?

劉老師說,作爲數學老師,她很支持孩子願意在數學上深入思考。“雖然一道題可能就會花很長時間,但這是一個在逐漸攻克思維障礙的過程。找到解題思路之後,家長可以幫助孩子進行總結,分析爲什麼會花這麼長時間,是在哪一點上卡住了,然後再慢慢進行提速。”

作爲一名資深的班主任,經常會有學生家長問劉老師:孩子怎麼樣才能變優秀?哪些習慣是最重要的?

當晚,劉老師也總結了她接觸和觀察到的優生們身上普遍有着的好習慣。

第一,有目標。“這可能不算是一個習慣,但它絕對是孩子初中三年,甚至以後高中大學時,人生很重要的指引牌。家長可以嘗試引導孩子去樹立目標,有了目標感,一切行爲纔有了方向。”

第二,高標準、嚴要求。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一個高一些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第三,高效。劉老師說,在任何學段,甚至以後的工作中,效率永遠是第一位。

第四,在具體的學習習慣上,做錯題本、好題本非常重要。這對任何學科都適用,歸納總結,能促進孩子在學習中的回顧與反思,只有建立好自己的知識體系,在任何地方纔能遊刃有餘。

第五,專注。劉老師舉了一個例子,上一屆有一位考得很好的學生,身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做任何事都很專注,“特別是我記得,有次體育課時他在墊排球。一位老師評價他,墊球時兩隻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排球’,眼裡只有這顆球,特別專注。”

有家長提問,表示孩子小時候習慣沒有養好,現在一做作業就走神,小動作不斷。家長也不可能每次都守着他,該怎麼辦呢?

對此,劉老師表示,除了家長所說的“習慣不好”,也需要分析孩子爲什麼會這樣,可以和孩子溝通,問問他爲什麼會有這些小習慣,比如可能是對這個科目不感興趣,完全聽不進去,所以只能通過小動作來消磨時間。

那又該怎樣改變呢?

她建議,可以嘗試給孩子定時,做一個計劃。比如,這個作業需要20分鐘完成,就定時20分鐘,如果檢查後確實沒有完成作業,再適當地延長時間。通過不斷反覆訓練,逐漸提高要求,把延長時間慢慢縮短。

“當然,還有另一種情況。如果孩子是因爲某個難點想不出來而走神,就建議讓他把難點放在一邊,先完成其他部分,等到學校後再向老師請教。如果孩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作業,可以適當給一些獎勵。”

劉老師說,對初中孩子來說,“成就感”非常重要。來自老師和家長的獎勵與認可,能讓孩子感到自己在進步,從而會更加有學習動力,也更願意主動改變自己。所以,家長們不妨多誇一誇自己的孩子,多表揚,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和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