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造車拼圖?自動駕駛公司縱目科技衝刺IPO

導讀:2022年,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快速進入分水嶺階段。縱目科技對於科創板發起的衝刺,展現出當下“量產自動駕駛公司”的上市熱情。但與此同時,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所暴露的營利與利潤狀況,也同步展現了量產自動駕駛公司目前面臨的困境。

(文/張家棟 編輯/周遠方)

11月23日,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縱目科技”)遞交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目前,上交所已受理該公司衝刺科創板IPO的申請。

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本次公開發行股票3211.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比例不低於25%。公司本次擬投資項目的投資總額爲23.92億元,擬募資20.00億元。主要募投項目爲上海研發中心建設項目、東陽智能駕駛系統生產基地項目(一期)與補充流動資金項目。此外,因公司尚未處於盈利階段,部分資金還將用於補充公司流動資金。

今年年初,有投資人預測,“L4級自動駕駛技術的下一波融資節點可能還要再等幾年,但以ADAS爲主的L2級自動駕駛公司在量產化之下則已經達到了上市條件”。

圖源:縱目科技

“量產自動駕駛(Mpilot)與追求完全無人駕駛(MSD)的思路不同,完全無人駕駛追求取代人類司機開車,量產自動駕駛思考的角度是讓人開車時更加的安全和輕鬆。谷歌Waymo、圖森未來,以及前不久福特和大衆共同放棄的Argo AI,而毫末智行、Momenta等企業,均有着着眼於當下市場應用的量產自動駕駛方案。

從市場端來看,面向高速和泊車場景的前裝量產產品Mpilot,在市場中的應用更爲廣泛,企業爲投資者帶來的收益也相較難以市場化的MSD更爲直觀。

小米汽車2021年剛剛宣佈成立時,便注資入股縱目科技,而後者是誕生於2013年的量產自動駕駛領域老玩家。業內人士認爲,此次縱目科技衝刺科創板,展現了當下“量產自動駕駛(Mpilot)公司”的上市熱情。

但與此同時,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所暴露的營利與利潤狀況,也同步展現了量產自動駕駛公司目前面臨的困境。縱目科技坦言,公司在上市後或在未來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未盈利狀態,並指出了相對應的退市風險。

行業利好,追趕上市熱潮

經歷了2018年和2019年的資本寒冬,自動駕駛市場在2021年正式迎來新一波投融資熱潮。但在行業燒錢的主旋律下,如同曾經的造車新勢力,自動駕駛行業也進入到搶灘一級市場的關鍵階段。力圖儘早IPO成爲各家量產自動駕駛公司的主要訴求。行業分析師認爲,在花錢如流水的自動駕駛汽車領域,“誰先上市誰先活”的遊戲規則依然適用。

根據公開資料的不完全統計,2021年全球共有161家自動駕駛公司完成217次投融資,總金額約277.5億美元,無論是融資頻次、還是融資規模均達到近年來峰值。

但另一方面,行業的融資盛況並沒有持續太久,2022年,自動駕駛行業發展快速進入分水嶺階段,L4級自動駕駛的商業化落地遇阻,缺乏短期盈利能力與明確的變現時間預期,令高階自動駕駛企業的融資進程放緩,而這一變化也爲L2級自動駕駛公司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市場化契機。

圖源:縱目科技

近期工信部發布數據同樣顯示,我國L2級輔助駕駛乘用車新車市場滲透率已提升超30%,提前實現並超越了2025年實現25%滲透率的目標。按照目前的行業趨勢預判,這一數據還將在接下來三五年內繼續攀升。

在以快速變現爲目的的市場節奏下,縱目科技等已經具備成熟量產自動駕駛技術與產品的企業,開始走至IPO臺前。

公開資料顯示,縱目科技成立於2013年,主要從事汽車智能駕駛系統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科技企業。2017年,縱目科技曾短暫的在新三板掛牌11個月,後因“因公司經營及發展戰略調整所需”退出新三板。如今,在新能源汽車滲透率不斷攀升的背景下,縱目科技開始向科創板發起衝刺。

本次衝刺IPO,縱目科技選擇適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審覈規則》第二十二條規定的上市標準中的“(二)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15億元,最近一年營業收入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且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最近三年累計營業收入的比例不低於15%”。

在立信出具的信會師報字[2022]第ZA15748號審計報告中,2021年縱目科技營業收入爲22745.48萬元,超過2億元;同時,2019年至2021年累計研發投入爲56059.55萬元,佔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爲155.31%,超過15%,滿足科創板上市標準。

市場化成果優先

作爲小米官宣造車後對外投資的第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縱目科技近年來的發展相較成立之初更趨穩定。

2021年6月,縱目科技宣佈正式完成累計金額1.9億美元D輪融資。今年3月份,縱目科技再次拿到最新一輪的E輪融資,總金額超10億元,由東陽冠定領投,遠海基金、臨芯資本、佐譽資本、復樸資本、青島元盈、泰有資本及老股東湖州環太湖集團和創徒投資跟投。縱目科技表示,根據公司最近一輪融資計算,投前估值約爲80億元。

縱目科技與地平線達成戰略合作 圖源:縱目科技

在市場層面,縱目科技依託於視覺及多傳感器融合感知技術、泊車路徑規劃和控制算法技術、即時定位與建圖技術以及智能駕駛域控制單元和傳感器硬件設計等多個核心技術,構建了智能駕駛系統核心軟硬件全棧開發和量產能力,其中具備 L2 級別自動泊車輔助功能的產品在近二十款車型上實現量產,累計出貨量超過40萬套。

2021年12月,地平線與縱目科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共同開發面向高級輔助駕駛和高階自動駕駛的量產級解決方案。

圖源:縱目科技

得益於自身的量產化能力與前期市場檢驗,目前縱目科技已量產或取得定點的客戶數量也極其廣泛,其中不僅包含長安、上汽、吉利、長城、比亞迪等傳統車企,同時也包含賽力斯、蔚來、理想、合衆新能源等新興車企。

縱目科技表示,未來將採取雙軌並行戰略。在L2+泊車方面,保持視覺感知、傳感器融合感知、定位、決策規劃和控制等核心算法和前沿技術領域的持續高密度的人才投入,有節奏地進行量產化應用;另一方面則積極打造行車輔助駕駛及行泊一體產品,自研前視攝像頭和4D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採用 AI 算法技術方案和架構,打造有競爭力的大算力行泊一體域控制器產品。

圖源:縱目科技財報

衆多市場化成果,爲縱目科技帶來了高速的營收增長。招股書顯示,企業2019年、2020年、2021年、2022年前3月(下稱“報告期”)營收分別爲0.50億元、0.84億元、2.27億元、0.90億元。同時也爲本次企業IPO提供了有力的數據支持。

扭虧仍是首要難題

不過,有業內人士透露,Tier1(一級供應商)在獲得車企定點後前期的收入只能覆蓋企業的科研投入,只有在定點項目大規模量產後的訂單收入,才能進一步釋放Tier1營收潛能。

圖源:縱目科技財報

縱目科技在報告期內與營收同期對應的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60億元、-2.09億元、-4.16億元、-1.55億元,這也意味着從2019年至今年一季度,公司已經累計虧損9.40億元。每期虧損甚至超過當期的營收額。

對此,縱目科技方面表示,主要是因爲報告期內產品研發投入較大、部分產品的研發週期較長,同時部分定點車型項目尚未進入量產階段。

報告期內,縱目科技的研發費用分別爲1.10億元、1.72億元、2.69億元以及0.87億元。近3年累計研發投入爲5.61億元,累計研發投入佔累計營業收入比例爲155.31%。

高研發投入何時能夠帶來充足的回報,不僅依賴於車企定點產品的交付時間,同時也考驗着合作車企自身的市場化能力。

今年1-3月,縱目科技的前五大客戶分別爲賽力斯、長安、嵐圖、吉利以及一汽集團,其中賽力斯佔比接近4成。

不過,目前上述車企的新能源車型均未展現出在對應細分市場的統治力,這在一定層面上導致了公司前景的不確定性。

此外,芯片短缺也是縱目科技持續拓張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

英偉達Orin芯片 圖源:英偉達

報告期內,縱目科技芯片採購額佔物料採購總額的比例分別爲 50.86%、61.06%、69.53%和 60.66%。企業日益增長的芯片採購需求,與汽車芯片供不應求仍未改善的環境下,縱目科技在芯片採購的平均單價增長 48.16%,嚴重影響了自身毛利率水平。

招股書顯示,2021年縱目科技主營業務毛利率爲13.21%,而業內競爭對手德賽西威與通知電子則分別爲20.78%、16.48%,相較之下,前者顯然仍處於較低盈利水平。

正對上述狀況,縱目科技在招股書中也坦然稱公司在上市後仍有較多風險,包括公司存在尚未盈利且持續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收入無法按計劃增長、芯片等主要原材料供應緊張、毛利率較低、主要客戶流失及客戶拓展失敗、對下游客戶配套車型依賴較大、智能駕駛行業政策風險以及實際控制人持股比例較低導致控制權變化等,後果或導致公司上市後退市。

圖森未來近年美股走勢

不過,從行業發展趨勢來看,近年來包括Aurora、圖森未來、Luminar、Velodyne等多家業內知名公司上市後的股價均呈現出大幅滑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在於這些面向高階自動駕駛的上市公司,均難以在預期時間內實現對自身“技術紅利”的轉化。

而隨着經緯恆潤、Mobileye、縱目科技等企業的入局,資本市場又將對這些具備成熟商業方案和量產落地能力的自動駕駛企業展現出何種興趣,值得關注。

但對於這些自動駕駛企業自身而言,安全迅速地渡過前期虧損期是其面對的首要挑戰,而在成熟技術的紅海競爭格局下,成本控制與服務體系建設,也將成爲企業們持續發展的全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