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新機,黑科技曝光!
內部代號爲“夜神”的小米15Ultra影像硬件配置曝光了。
2月22日晚,小米集團合夥人、總裁盧偉冰開啓小米15Ultra爆料直播,將小米15Ultra的影像實力總結爲“一皇一後”。其中,“一皇”指1英寸的超大底主攝,成爲了1英寸主攝的影像“天花板”;“一後”指2億像素潛望長焦,解決了行業普遍面臨的暗光長焦成像問題。
作爲“代表小米最高水準”的手機,小米15 Ultra備受關注,它是小米高端化戰略的重要產品。在高端化等戰略驅動下,2024年小米成爲全球手機出貨量增長最快的品牌,全年出貨量達1.685億部,排名全球第三。
二級市場上,小米集團港股股價持續刷新歷史新高,截至2月21日收盤,小米集團最新股價報51.7港元/股,總市值1.3萬億港元。據瞭解,近日,高盛將小米12個月目標價從38港元/股大幅上調至58港元/股。
小米新機配置曝光,價格或上漲
據盧偉冰直播,小米15Ultra搭載了1英寸主攝+2億大底長焦,採用了14mm廣角+23mm主攝+70mm中焦+100mm長焦四攝。該手機內部代號爲“夜神”,意味着在夜拍實力方面有較大提升。
據瞭解,小米15Ultra的定位從影像旗艦升級至巔峰影像科技旗艦,目標是用光學解決手機夜拍短板,爲此帶來了端到端的“超純光學系統”。爲了體現夜拍實力,盧偉冰還在微博放出了多張夜拍照片的樣張,讓大家盲選。
據此前曝光的渲染圖,從工業設計來看,小米15Ultra將採用“仿相機”拼接工藝設計,相機DECO是居中大圓鏡頭,鏡頭排列較此前有重大變化,整個攝像頭模組面積更大,主攝、超廣角和直立長焦橫向排列,徠卡的標誌清晰可見,右上角是潛望式長焦攝像頭。
在覈心配置方面,小米15Ultra採用了2K全等深四微曲屏幕,搭載高通驍龍8至尊版移動平臺,支持衛星通信。從發佈時間來看,小米將於3月2日舉辦全球發佈會,正式發佈小米15Ultra手機,而國行版發佈時間或將提前,有望在2月底正式亮相。
價格方面,小米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雷軍曾在直播中表示,上一代小米14Ultra起售價爲6499元,這一年來研發成本以及器件成本越來越高,從盈虧角度上來說,小米15Ultra一定需要漲價。而單件銷售價格不超過6000元的手機才能享受國補,這意味着小米15Ultra或將與國補無緣。
此外,在盧偉冰直播中,還首次曝光了小米影像實驗室,該實驗室採用全實景搭建,一期花費超過2000萬元,建有咖啡廳、博物館、金鋪、奢侈品店、餐廳等等。
除了小米15Ultra,小米還將發佈米家中央空調、洗烘套裝洗衣機Pro、雙系統冰箱Pro、超級小愛音箱、變頻除溼機、小米Buds5Pro、Redmibook2025 Pro等家電或數碼電子新產品。
小米進軍高端化,手機銷量全球第三
近期,雷軍曾在微博上表示:“小米在高端手機市場上進步很快,很多人非常喜歡小米15。”
市場調研機構CounterPointResearch發佈的報告稱,2024年全球高端智能手機(售價大於600美元,約4351元人民幣)市場份額持續增長,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從2020年的15%增長到2024年的25%。
CounterPoint表示,在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同比增長5%的情況下,高端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8%。其中,蘋果以66%的份額領跑該領域,低於一年前的72%。而中國品牌正迅速縮小和蘋果差距,佔據全球高端市場24%的市場份額,華爲、小米、vivo和榮耀等手機廠商在高端市場的同比增幅均達到了兩位數。
IDC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6.4%,達到12.4億部,這標誌着在經歷了兩年充滿挑戰的下滑後,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出現了強勁復甦。其中,小米成爲前五大手機品牌中銷量增長最快的品牌,2024年其全球出貨量達1.685億部,同比增長15.4%,佔全球市場份額13.6%,排名全球第三。
高盛相關研報認爲,小米在AI和IoT領域的戰略佈局,通過構建操作系統級別的AI代理“小愛同學”和全球最大的AIoT生態系統,未來幾年有望實現強勁增長,成爲AI行業最終的贏家。
高盛認爲,小米能夠以更高效的方式提升其AI技術能力,通過AI擴大其“人車家”生態系統並推動銷售增長,並且有望在長期內向互聯網、軟件服務領域上游邁進。同時,高盛將小米12個月目標價從38港元/股大幅上調至58港元/股。
招銀國際研報認爲,小米手機全球份額持續提升,國際化、高端化戰略效果明顯,小米手機憑藉卓越的產品力和品牌力,以及極致的性價比和軟硬件生態完整性,在消費者中樹立良好口碑,高端化進程進入新階段,今年端側AI創新加速落地,小米手機和IoT業務明顯受益,看好小米在造車方面具有供應鏈把控、生態互聯、品牌營銷經驗、資金和技術等方面的優勢。
責編:李丹
校對:廖勝超
版權聲明
" Type="normal"@@-->
證券時報各平臺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我社保留追究相關行爲主體法律責任的權利。
轉載與合作可聯繫證券時報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Type="normal"@@-->
END
" Type="norm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