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造車的“鋰王”們,日子也難熬
去年9月,吉利控股宣佈與天齊鋰業簽署合作協議,後者將向smart品牌投資11億人民幣,且合作不止於財務投資。根據協議,雙方計劃用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優勢,最大化產業協同效能。
天齊鋰業是我國的“鋰王”,和贛鋒鋰業一起,被業界譽爲“鋰礦雙雄”。投資smart一事可以看出,“鋰王”的野心,已經正式進入造車環節,且着眼於整個汽車產業鏈。
鋰礦巨頭們嗅覺敏銳,此前,贛鋒鋰業的身影,也出現在廣汽埃安和嵐圖汽車的合作或融資名單裡。和天齊鋰業一樣,該公司也希望能與造車環節更深度的綁定,提升產業鏈效率。
(圖片來源:mobi.3gbyl.com)
2023年以前,鋰礦巨頭們經歷了非常輝煌的日子,全球範圍內擁有豐富且強勢的資源,在新能源行業也賺的盆滿鉢滿。可從今年開始,昔日的鋰王們風光不再,天齊鋰業和贛鋒鋰業這對曾經的“富貴兄弟”,也迎來了最爲艱難的虧損風暴。
以天齊鋰業爲例,今年4月,二代蔣安琪接手父親蔣衛平的基業,正式擔任天齊鋰業的董事長。彼時,天齊鋰業是國內風光無兩的“鋰王”,公司市值高達700億元。
蔣安琪出生於1987年,完成掌門人接力後,她也成爲少有的“85後”女性企二代。和娃哈哈女掌門宗馥莉、碧桂園楊惠妍以及特步的丁佳敏一樣,從幕後走向前臺的那一刻,置身聚光燈之下,每一個舉動都備受矚目。
不過,蔣安琪或許沒料到,履新董事長不到半年,自己和公司迎來最爲難熬的低谷。天齊鋰業半年報顯示,今年1-6月累計營收約642億元,同比下降74%,淨虧損52億元,反觀去年同期,盈利高達64.5億元。
(圖片來源:mobi.xj8b.com)
暴風雨已來
今年的危機,對蔣安琪是個考驗。
半年虧損超過50億元,這個數字,已經創下公司有史以來同期的最大規模虧損。
天齊鋰業2010年上市以來,2013年經歷了一次年度虧損,但彼時的虧損額只有1.3億元。2020年上半年,該公司迎來第一次中期虧損,虧損額爲6.97億元。可以看出,今年上半年的虧損,無論是金額還是負面影響,都遠超過去。
另一邊,贛鋒鋰業也經歷了上市以來的中報首虧,董事長李良彬的財富,也較巔峰時期減少了整整500億元。
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贛鋒鋰業營收累計95.9億元,同比下降47%,虧損額爲7.6億元,同比下降113%。
(圖片來源:fish.94no.com)
早在2022年,天齊鋰業還有241億元的盈利,贛鋒鋰業淨利潤則高達205億元,在這個強週期性行業裡,曾經的鋰業雙雄,現在遭遇了同樣的困境。
經營虧損,連帶着股價下跌和市值崩塌,蔣安琪繼承父業,承受着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截至目前,天齊鋰業市值較巔峰時期已縮水近2000億。除了公司運營和重要決策,她需要面對的,還有鋰產品價格波動、聯營公司SQM(智利)業績下滑等難題。
挑戰一,是更多元的業績觸角。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天齊鋰業的業績表現,高度依賴鋰價的波動。在業界,鋰價的漲跌不斷重塑着細分賽道的競爭格局,產業鏈的多元化佈局,可以改變業績高度依賴鋰價變化和產業週期的侷限性。
2023年之後,碳酸鋰創下歷史最慘烈的下跌,進入2024年,碳酸鋰期貨價格更是頻頻攪動悲觀的的行情。今年8月,電池級碳酸鋰的價格已跌至8萬元/噸的歷史低點。
(圖片來源:news.ads-in.com)
挑戰二,是歷史遺留的投資收購問題。
天齊鋰業的業績,除了碳酸鋰價格走低的影響,還埋有另一個隱患,即前幾年頻繁的對外收購投資。如聯營公司SQM(智利),爲了拿下這家公司,天齊鋰業揹負了整整四年的債務,但SQM最近官司纏身,業績下滑,讓天齊鋰業非常棘手。
贛鋒鋰業,也在今年迎來了“少東家”,李良彬將其子李承霖提升爲贛鋒鋰業副總裁,這位出生於1996年的“鋰二代”,未來或將接棒父親,演繹蔣安琪一樣的劇本。
不過,作爲董事長的李良彬,已經多次在公司傳遞未來的焦慮,他甚至直言,資源問題就像一把刀,懸在公司頭上,掉下來,便是企業的終結——“這一輪競爭,我們不能慢下來,那樣的話,公司將錯失最重要的發展機會。”作爲接棒者的李承霖,走在公司最爲關鍵的十字路口,現階段也難言輕鬆。
(圖片來源:baike.kz-home.com)
下一站,固態電池
不過,今年年初的述職大會上,李良彬明確提出了未來幾年的發展重心,考慮到電動汽車電池及儲能電池的需求增長,贛鋒鋰業短期內將堅持固態電池、動力電池回收等方向,尋求新的業務藍海。
天齊鋰業在半年報業績發佈會上表示,從鋰行業未來的需求增長點來看,最重要的一個方向,是新電池技術的突破。
尤其是金屬鋰負極材料的技術進步,將對鋰原料的需求帶來增長,另一邊,固態電池將打破鋰電池能量密度的天花板,成爲提升鋰電池性能的新趨勢。
天齊鋰業佈局速度很快。
在固態電池方面,公司目前主要通過投資參股進行介入。通過成都天齊持有北京衛藍新能源約3%的股權,天齊鋰業香港持有SES AI Corporation約7.97%的股權,對行業前沿技術和商業化進程進行跟蹤與觀察。
(圖片來源:b.seguy-tp.com)
此外,天齊鋰業旗下全資子公司天齊創鋰,已經和北京衛藍新能源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天齊衛藍固鋰新材料(深圳)有限公司。目前,該公司的預鋰化實驗室建設項目已竣工驗收,並完成兩套負極預鋰化設備工藝開發。
在業績溝通會上,該公司對外表示,目前已促成下一代固態電池用硫化鋰產品首單銷售。
去年,贛鋒鋰業和長安汽車發佈公告,二者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將加快(半)固態電池技術產業化落地,推動向電池上游鋰礦資源、鋰鹽深加工、電池材料,中游電池製造及下游廢舊電池綜合回收利用延伸合作。
贛鋒鋰業董事會發言人在今年的投資者溝通會上表示,公司一代半固態電池已實現少量車型試裝,現階段正積極與下游車企探討進一步量產的可能。
(圖片來源:sm.e64e.com)
二代半固態電池正在研發,據悉,電芯能量密度可以做到400Wh/Kg以上,可通過針刺測試,輸出功率高,持續5C以上放電。
值得一提的是,時間軸再往前推,早在2022年,贛鋒鋰業的固態電池就已經在東風E70上裝車量產了,這也是全球首批搭載固態電池的新能源汽車。
時代變了,方向也變了。
早年,天齊鋰業這樣的“鋰王”,是通過併購成長起來的全球鋰業巨無霸。蔣衛平在2012年曾耗資40億元收購鋰礦石巨頭泰利森, 2016年又耗巨資收購SQM股權,讓公司在大規模併購中一躍成爲全球鋰業巨鱷。
但也是這些鉅額的併購,讓公司承載着過高的負債壓力,再加上近兩年鋰價處於週期性低位,“鋰王”們已經變得越來越務實了。橫向的收購已不再適應新的業務增長曲線,唯有從新的切口突破,才能穩住地位,而技術創新,無疑是新的突破口之一。
財務狀況的巨大變化,股價嚴重下跌,這些都倒逼着昔日的“鋰王”加速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