庠廠村“正名”記

庠廠,還是癢廠?一個魯西南小村的“正名”,體現了基層檢察機關爲民辦實事的細緻作風。

長期以來,“兩點之差”導致的戶籍等信息“錯亂”,讓村民在參軍入伍、考大學、考公務員時常遭遇資料審查波折,在辦理銀行貸款時也可能審查不過關。在這個村,街邊豎立的廣告牌,牆上張貼的條幅、公告,村裡獲得的證書、獎牌,都有“庠”與“癢”混用的情況。

老村民介紹庠廠村村名文化歷史。(受訪者供圖)

2020年9月,山東省泗水縣檢察院審查起訴了一起危險駕駛案,在審查被告人身份時,發現其身份證和戶籍證明上的地址均爲“山東省泗水縣聖水峪鄉癢廠村”,但被告人卻供述自己住在“庠廠村”。

泗水縣檢察院政治部主任曹陽說:“雖然犯罪嫌疑人說兩種寫法都行,但我覺得,村名使用帶病字頭的字,很少見。”

曹陽隨後向公安機關調取了犯罪嫌疑人的戶籍信息,又到庠廠村比對照片、覈實身份,確定犯罪嫌疑人是該村村民,只是公安人員在爲其辦理戶籍登記時把“庠廠村”錯登成了“癢廠村”。

“老輩人上過私塾的,誰不知道啊。我們村可了不得,因爲孔老夫子在這裡教過書,才留下了村名‘庠廠’。”80歲的村民仇振生說。

爲了解決“兩點之差”,檢察官到縣民政局基層政權科(普查辦)瞭解情況。相關資料證實,政府部門對村名的認定就是“庠廠村”。

庠,是指殷、周時期的學校。《泗水縣地名志》記載:“庠廠,根據《孔氏家譜》記載:明代爲孔府所轄廠屯之一,因孔子曾在此教過書,故命名庠廠。”

檢察官查閱資料、走訪羣衆、諮詢專家,經過深入調研後認爲,從方便村民生產生活、保存歷史文化的角度,有必要爲這個村“正名”。

今年2月,泗水縣檢察院向當地公安機關制發了訴前檢察建議,要求將戶籍信息中的“癢廠村”予以更正。對調研時發現的公交站牌、營業執照、獎牌等處將“庠廠村”寫錯的情況,泗水縣檢察院也跟進監督,向泗水縣人大常委會建議開展更大規模的地名排查工作。

檢察官到庠廠村爲村幹部現場糾正村名使用錯誤。(受訪者供圖)

目前,當地公安機關已經落實檢察建議,制定了全縣電子戶籍排查整改方案,不僅將庠廠村村民的戶籍信息予以更正,還把發現有類似問題的3個村莊名一併更正。

庠廠村黨支部書記王承運感慨道:“少了‘兩點’,不僅解決了村子裡許多老大難問題,也正了文脈,找回了歷史。”(記者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