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致敬?正視船舶油汙染

宜蘭頭城大里海蝕平臺附近海灘礁石上出現重油污染,疑似是外海輪船廢油。縣府出動高壓清洗機沖刷,再動用人力以吸油棉片處理。圖/宜蘭縣環保局提供

過去一週,東部海岸從北到南,陸續出現類似的油污染,地點包括基隆潮境公園、宜蘭頭城、大里海蝕平臺、臺東加路蘭、屏東和綠島柚子湖海岸。初步瞭解該油污來源疑爲輪船排放,正追查當中。

其實臺灣周遭,類似的海洋污染層出不窮卻無從遏止,應不難預料。真實的情形,例如二○一七年臺東綠島東北角海域遭外籍貨輪偷排廢油,造成「四十年來最嚴重的生態浩劫」。當時的環保署爲追查污染元兇,會同航港局、中國驗船中心派出四名人員,前往澳洲登上該可疑輪船進行檢查與採樣。接着並無下文。

值得提醒的是,這次在各處岸上被發現的油污,其實也不過是從船上排出之後,被發現的很小部分「樣本」。至於其餘從船上排放之後,分別水平漂移到各處海面、垂直分佈到不同深度水層、經物理與化學作用轉化成不同組成及進入食物鏈的「油」,恐怕比起被發現的要多得多,而更需受到關切。

雖說已鎖定偷排嫌疑船,實際上該船應已遠颺,且除非能拿出油污與該船海上痕跡吻合,加上所採油樣與油紋比對的證據,否則既無以控訴更不可能索賠成功。何況,這艘嫌疑船,恐怕只是許多航經臺灣附近的這類次標準、不法船隻其中之一。所以政府當務之急,應在於深切瞭解整件事的緣由,並務實檢討防範之道。

源自船舶的油污染,大致分爲意外溢出和故意排放兩類。前者爲擱淺、撞船等船難事故或操作失誤所造成,後者則爲船在正常運轉當中,計劃性的排除船上產生的含油艙底水、廢油和油泥所導致。由於故意的排放,單位時間排出的油污數量比起船難後的意外溢油少得多,以致不受重視。需提醒的是,這類經常性污染累積起來,對於海洋環境和人體健康所構成的威脅,會遠超過意外溢油。

國際間爲保護海洋環境,過去幾十年來陸續制訂防止各類船舶污染國際公約。各區域和國家也在此基礎上,訂定相關法令。重要的是,各國爲保護自己的海洋,避免類似臺灣這次所遭受到的船舶油污染,皆分別從岸上與海上加強落實。

針對造訪的靠泊輪船,可透過港口國管制系統,登船檢查油料紀錄等文件、艙底水處理系統與設備及專責人員等,以確認船本身符合相關標準。另方面也會結合海上與空中工具,尤其是在夜間,針對海上可疑船隻,進行監視、追蹤、蒐證和查緝。由於各船的各種排放行爲可相當機動,因此不難想見,臺灣若在執行上述工作上相對寬鬆,便很難不成爲船隻得以放膽排放的「環保避風港」。

這次東臺灣的油污所警示的是,儘管有「向海致敬」這類大政方針,實際作爲卻僅重宣示,致使海洋環境面臨不肖船隻的嚴重威脅。而也唯有最高層務實檢討,整合環境部、海巡署、航港局及地方環保局等的資源與力量,建立有效的防範系統,纔可望舒緩此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