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嚴重危機!美國緊急撤離空間站,漏氣問題無法解決瀕臨解體

正所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往昔,美國在航天領域一家獨大,霸道地將中國拒之門外,倒是取得不少輝煌成就。

可如今卻尷尬了,不僅自己的飛船出現故障,導致宇航員滯留整整5個月尚未返程,空間站又出現了嚴重的漏氣問題。

無奈之下,美國只好準備緊急撤離。

那麼,這項計劃能否順利進行?國際空間站真的要瀕臨解體了嗎?

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息來源,贅述在文章結尾。

國際空間站危機驟起

起初,這一現象並未引起足夠重視,宇航員們只是使用特殊膠帶、密封劑等簡易工具進行應急修補,試圖堵住那些肉眼難以察覺的縫隙。

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漏氣問題愈發嚴重,直至到了完全失控的地步。

國際空間站

進入今年,漏氣速度陡然加劇,每天有超過正常標準 2 - 2.5 磅的空氣逃逸進冰冷的宇宙空間。

到4 月份,泄漏量更是飆升至驚人的每天 3.7 磅,這一數據讓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專家們驚出一身冷汗。

他們緊張地排查空間站的每一個角落,最終發現了 4 處可見裂縫以及 50 個令人揪心的“隱患”區域。

2018年與國際空間站對接的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發現破洞

這些裂縫和隱患隱藏在複雜的結構之中,周圍密佈的支架和管道讓維修工作變得異常艱難。

在解決漏氣這一問題上,美俄兩大航天巨頭卻陷入了嚴重的分歧。

NASA 憑藉其精密的檢測和分析手段,將懷疑的矛頭指向了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與貨運飛船對接口的轉移通道。

他們認爲,這個區域可能存在製造工藝或材料方面的缺陷,導致了空氣的大量泄漏。

信源:央視新聞2024年11月20日發佈

然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卻持有截然不同的觀點。

他們堅決認爲是空間站上的微振動,纔是導致艙壁出現“金屬疲勞”進而開裂。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使得原本就緊張的危機處理變得更加複雜棘手。

與此同時,NASA 不得不啓動緊急應對預案。

新聞截圖

他們緊急要求停靠在國際空間站的載人“龍”飛船進行臨時改裝,加裝一個特殊的“托盤座椅”。

原本設計可搭載 7 名宇航員的載人“龍”飛船,出於安全考慮僅設置了 4 個正式座位。

而現在,這個臨時座椅就像是在一個精密的鐘表內部,強行塞入了一個多餘的零件。

一旦空間站的狀況惡化到危險程度,美國宇航員就只能依靠這個特殊座椅,與其他 4 名宇航員一同撤離。

“龍”飛船臨時安裝一個額外的“托盤座椅”

在空間站內部,宇航員們的生活也被這場危機徹底改變,他們的每一個行動都如履薄冰。

例如,存在泄漏問題的轉移通道成爲了絕對的禁區,平時必須保持嚴密封閉狀態。

只有當運送補給的貨運飛船與“星辰”號服務艙對接時,纔會短暫開啓這扇“死亡之門”。

圖片來源於網絡

而每當此時,宇航員們都會迅速關閉連接空間站其他部分的閘口,防止更多的空氣泄漏出去。

他們在站內的日常活動也變得極爲謹慎,每一次呼吸、每一個動作都時刻提醒着他們,自己正身處一場前所未有的太空危機之中。

信源:極目新聞2024年11月18日發佈

輝煌漸逝的太空巨擘

這一刻,人類開啓了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爲複雜的國際太空合作項目。

此後的數年裡,來自美國、俄羅斯、歐洲、日本等多個國家的航天力量,逐步將國際空間站拼湊完整。

在其鼎盛時期,國際空間站就像一座繁華的太空都市。

國際空間站的首個組件被成功發射升空

站內的實驗室裡,各種先進的科學儀器日夜不停地運轉着,探索着宇宙的奧秘。

宇航員們則透過寬大的觀景窗,凝視着那顆美麗而脆弱的藍色星球——地球。

然而,時光無情地流逝,如今的國際空間站已盡顯老態龍鍾。

它原本的設計使用壽命僅有 15 年,即使經過精心保養,也難以抵擋歲月的侵蝕。

新聞截圖

如今,它已經超期服役了近 10 年,大量的部件早已超出了設計壽命。

據 NASA 報告顯示,超期服役的部件多達 588 個,只要有一個部件崩潰,後果不堪設想。

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部分部件的原始供應商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因此,想要找到合適的替代品進行更換變得非常困難,甚至幾乎不可能。

新聞截圖

除了內部的老化問題,國際空間站還面臨着來自外部宇宙環境的嚴峻挑戰。

在太空中,微流星和太空垃圾如同隱藏在黑暗中的幽靈殺手,時刻威脅着空間站的安全。

儘管美國部分已經加裝了防護罩,可以抵禦一些較小的太空碎片。

但對於那些稍大一些、速度極快的碎片來說,現有的防護措施仍然顯得力不從心。

太空垃圾

眼前,仍有大約 1 億塊微小的太空碎片在空間站周圍遊蕩。

它們以極高的速度飛行,哪怕只是碰撞到一顆小小的螺絲釘,都可能造成毀滅性的後果。

在這樣的困境下,國際空間站似乎難逃解體的命運。

信源:環球時報2024年11月18日發佈

東方之星照亮太空新徵程

中國空間站不僅在技術上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更在國際合作方面展現出了大國風範。

早在 2016 年,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就與聯合國簽署了《利用中國空間站開展國際合作諒解備忘錄》。

中國空間站

這意味着中國向世界各國伸出了友誼之手,將利用自己的空間站,爲各國提供寶貴的科學實驗機會,並歡迎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前來在軌飛行。

曾經,美國以各種理由帶頭將中國拒之門外,試圖阻礙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然而,中國航天人並沒有因此而氣餒,反而將這份挫折轉化爲前進的動力,打造出了屬於自己的空間站。

信源:新華社2019年6月13日發佈

如今,風水輪流轉,美國由於自身項目水平不夠等原因,被中國空間站婉拒在外。

更爲令人激動的是,中國航天已經確定了載人登月任務的具體時間——在 2030 年前,中國航天員將踏上月球的土地,實現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夢寐以求的“奔月”夢想。

面對國際空間站的重重危機,以及中國空間站的強勢崛起,世界各國紛紛調整自己的航天戰略佈局。

中國太空站

美國作爲傳統的航天強國,自然不會甘心在這場太空爭霸戰中落後。

他們迅速宣佈了建設新空間站的宏偉計劃,試圖重新奪回在太空領域的主導地位。

美國的航天機構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召集了頂尖的航天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致力於設計和研發新一代空間站。

然而,回顧美國過去的航天計劃,如 2004 年提出的在 2015 年再次登月並建設“多國太空站”的目標,最終卻未能如期實現。

美國重返月球計劃

這不禁讓人對其此次新空間站計劃的可行性,產生了一絲疑慮。

再說俄羅斯,在與美國在國際空間站的合作中逐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儲備。

面對國際空間站的現狀以及美俄關係的變化,俄羅斯決定另闢蹊徑。

他們宣佈將結束與美國在老化的國際空間站上長達二十多年的合作,轉而獨立建造自己的空間站,並計劃於 2030 年將其送入軌道。

資料畫面

俄羅斯擁有強大的航天技術底蘊,尤其是在火箭發動機、太空艙設計等方面有着獨特的優勢。

但是,獨立建造空間站面臨着巨大的資金壓力、技術挑戰以及人力資源調配等問題。

俄羅斯能否在有限的時間內順利解決這些問題,也是一個充滿懸念的未知數。

還有作爲新興航天力量的選手——印度,也懷揣着太空夢想參與到這場競爭中來。

圖片來源於網絡

印度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取得了一些不俗的成績,如成功發射火星探測器等。

他們計劃進一步加大航天投入,開展更多的深空探測任務以及載人航天計劃。

希望通過這些努力,在國際航天舞臺上嶄露頭角,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

然而,印度航天技術在某些關鍵領域仍相對薄弱,它將給世界帶來驚喜還是驚嚇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結語

在這場浩瀚宇宙中的風雲變幻裡,我們見證了人類探索太空的堅韌與勇氣,也看到了國際合作與競爭的複雜交織。未來的太空之路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無論哪個國家最終在這場太空爭霸中取得領先地位,都將爲全人類對宇宙的認知和開發帶來新的飛躍。

而我們,作爲地球的子民,有幸能夠在這個時代目睹這一切的發生,更應該關注航天事業的發展,爲人類邁向宇宙深處的偉大夢想加油助威,因爲這片星辰大海,終將是我們共同的未來家園。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