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心語】 孩子寄宿前,先和Ta談談與室友相處的藝術

一道簾子,近期吸引了人們關注的目光。先是老人吐槽年輕人在火車臥鋪下鋪掛簾子的短視頻引發了熱議,兩個相對的下鋪都掛上了簾子,簾子背後,一個年輕人低頭坐着,面對阿姨的指責,年輕人沒有理會和搭腔。而多所高校禁止學生掛牀簾也衝上微博熱搜。

人們關注“牀簾”的背後,更多的是對於人與人相處時邊界的思考。如今,不少學生從初中甚至小學就開始住校,不可避免要面對如何與室友相處的問題。室友之間會有頻繁而近距離的接觸,相處得好,可以是一輩子的親密好友,如果相處得不好,矛盾會激化,甚至走向犯罪的深淵。本期“細說心語”,我們一起來聊聊在共享空間相處時如何把握邊界感的問題。

邊界意識是基本的人際交往社交禮儀之一

在學生住校期間,無論是在大學、中學還是初中,與室友相處都是一個重要且敏感的問題。“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與人相處需要邊界意識,這是人際交往需要遵守的社交禮儀之一。在某些時間和場合,我們需要保持獨立的個人空間和時間。”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教研員石紅梅表示,在與室友相處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並非所有的關係都是親密關係,也不是所有的關係都不是親密關係。實際上,室友並非因爲我們志同道合而住在一起,而是因爲各種機緣巧合分在一個寢室。在這個環境中,我們需要保持個性和共性。在相對尊重、接納、親密、安全和有保障的關係中,可以保持適度的個性。”

石紅梅進一步分析,在公共場合中,我們需要保持人際交往的共性規則,即約定俗成的規則。“我們不能在任何場合都強調個人利益。個人的行爲和表達,需要與所處的環境相匹配。在羣體和公共場所中,我們在顧及個人利益的同時要兼顧公共利益。”

如果遇到與室友有矛盾的情況該怎麼辦呢?石紅梅建議,採用求同存異的態度和方式以匹配角色和環境的關係。“我們需要了解他人的生活習慣、對問題的認識和看法,並儘量保持理解。”

石紅梅特別提醒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不能將學習成績作爲孩子成長和發展的唯一評價標準。“我們需要鼓勵孩子們更多地與他人一起玩耍,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學習如何與他人建立關係。”

建議

這些室友相處準則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共居環境

在與室友相處的過程中,確實存在一些基本準則,這些準則有助於建立和諧的共居環境。石紅梅給出了以下室友相處的建議:

1. 尊重差異:認識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背景,將這些差異視爲學習和體驗不同文化的機會,而不是衝突的來源。

2. 相互尊重:在不損害彼此利益的前提下,尊重他人的生活方式和觀點,通過傾聽和思考,拓寬對社會、文化和人際關係的理解。

3. 打破偏見:青少年可能對問題的認識和表達相對片面和主觀,有些會比較強調自己的個性。在集體生活中與他人相處和建立關係時,可以嘗試克服固有的價值觀和障礙,嘗試用他人視角。

4. 維護邊界:在保護自己的邊界的同時,也要尊重他人的邊界需求;當需要他人尊重你的邊界時,也要確保你對他人保持適當的距離和尊重。

5. 制定共同規則:通過集體討論,制定一套大家都認同並遵守的宿舍交往和管理的基本規則。

6. 體諒他人: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感受。在考慮自己的感受時,也要設身處地考慮他人的感受,避免以自我中心和不理解他人的行爲。

7. 持續學習:人際相處是一個不斷學習和適應的過程,無論年齡多大,都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認識,調整自己的行爲,降低對他人不合理的期望,在實際生活中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

通過遵循這些準則,大家可以共同努力營造一個充滿尊重和理解的居住環境,相信孩子們可以更好地與室友相處。

總的來說,人的一生每天都在發生與人相處的過程,這是一個不斷學習和磨合的過程,絕非學到一個技能就可以一直使用或者保證如何。石紅梅說:“我們需要自我反省,同時也要顧及他人,學習把握分寸、幅度,以及調整對他人和環境不合理的期待要求。”

孩子多大適合住校?

如今,越來越多孩子初中就開始住校了,甚至有的小學就已經全寄宿了。到底孩子多大開始住校比較好?在家長羣裡這一問題一直熱度不減。湛江市霞山區教師發展中心心理教研員郭曉春表示,孩子住宿的適合年齡主要是根據孩子的心智發育情況而定。“一般而言,小學階段的孩子不宜住宿,過早寄宿,父母缺席孩子身心發育的關鍵期,不容易發現孩子的問題,無法及時給予孩子心理支持和做行爲矯正。”

郭曉春指出,對於那些確實需要寄宿的孩子,家長要在寄宿前做好孩子的心理建設,教會孩子必要的生活自理技能、求同存異、正確表達、情緒管理等與人相處之道、緊急情況的處理方法等。“孩子寄宿後,家長要多關注孩子的在校表現,多與老師聯繫,及時解決孩子的困惑。不能採用‘老師,都交給你了’的方式撒手不管。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同伴關係,幫助孩子建立歸屬感、價值感很重要。這樣,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才能夠將父母、老師、同伴視爲堅強後盾,積極地在學校、家庭尋求支持,而不至於用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

提醒:適當的集體生活對孩子成長是有利的

對於初中以上的孩子,適當的集體生活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利的。郭曉春進一步指出,集體行爲是人類社會中一種普遍存在的行爲形式。“個體的力量是有限的,人們需要集體合作以滿足基本需求,集體行爲可以促進人們之間的社會聯繫和歸屬感。集體行爲對於滿足個體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也是至關重要的。人類是社會性動物,需要與他人交流和合作來滿足社交需求。集體合作可以提供一個共同的目標和意義,使個體感到自己的存在有意義,從而增強自尊心和幸福感。對青少年而言,集體生活可以培養負責任的態度和能力、培養人際交往的能力。”

集體行爲的負面影響也不能忽視。“集體行爲也存在一些負面影響,如盲從等。因此,在集體行爲中,我們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尊重個體權利和多元文化,並避免極端化和過度依賴集體的行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發揮集體合作的優勢。”郭曉春說。

心理老師日誌

她被同學欺凌了!幸好,她鼓起勇氣求助了

清遠市清新區教師發展中心教研員 徐婕

躲藏在一副厚重的黑框眼鏡後的眼神,看上去毫無生氣;高大偏胖的身體一坐下來就蜷縮在椅子上,低着頭不敢看老師……這是小婷第一次走進心理輔導室時給我留下的印象。在安撫和穩定了她的情緒後,我引導並鼓勵她說出自己的故事。

同學爲什麼要這樣對我?

原來,小婷來自離異家庭,被判給了爸爸,但從小與媽媽生活,一直得不到家庭的關愛,人際交往比較差,性格內向敏感……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小婷很喜歡追星。有一次,一位同學不小心碰掉她印有明星頭像的杯子,她突然像觸動機關一樣,馬上對同學進行激烈的反抗。那位同學也不甘示弱,不僅給予回擊,還把關係好的幾名女生叫來“助陣”,那些同學一起指責小婷。

本以爲事情就此結束,但小婷發現,這纔剛剛開始。這幾名女同學開始有意在班上給她起難聽的綽號,嘲諷她的身材,嘲笑她的家庭,在宿舍也沒人與她說話。同學們如此針對她,她感到很痛苦,於是更加沉迷追星了。

前幾天也是因爲追星的問題,小婷又與那幾位女同學發生了衝突,這一次更加激烈,幾個女同學把她堵在廁所圍着罵,有兩位同學甚至還扇了她兩巴掌。

絕望無助的小婷不明白同學爲什麼要這樣對她;她不敢向媽媽訴苦,因爲她知道媽媽肯定認爲這是她的問題;她也不敢告訴班主任,很擔心這會更加激起這些同學的報復。她只要一走進教室,看到有同學看着她,她就認爲他們都在說自己的壞話。終於,她忍無可忍,主動走進輔導室向心理老師求助。

被欺凌同學容易產生挫敗感

在傾聽小婷的故事時,我腦海中不自覺地浮現出一幀幀她從小到大的成長畫面,我感覺這個女孩的經歷太不容易了。在後來的輔導中,我發現小婷存在錯誤的認知和不合理的信念,甚至已經有自殘的行爲,並伴有自殺的念頭。她覺得沒有人理解和愛她,她認爲自己是家裡人的累贅。“我現在變成這個樣子,都是我的錯,感覺自己現在活得很累,不知道以後該怎麼生活下去。”正是因爲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導致小婷在情緒、睡眠以及行爲上都有不良的反應。

針對她的情況,我開始積極共情,理解她的處境和感受,做出合理的迴應,讓小婷在訴說自己遭遇的同時,能直面現實,接納自己,釐清自己的感受,找到能量回到自己正常的生活學習中。

遭遇欺凌的同學容易產生挫敗感,缺乏安全感,會產生自卑心理,他們容易對自我產生懷疑:“爲什麼不欺負別人偏偏欺負我?”“是不是我真的做錯了?”

這時我們需要幫助他們釐清自己的感受,讓他們明白,這不是他們的錯,察覺和接納自己不良情緒的出現,讓他們認識到,正是因爲錯誤的認知和想法才產生消極的情緒,最後纔會有不良行爲的出現。

幫助她發展自我治療的能力

爲了讓小婷樹立信心和希望,我總是好奇地提問:“這麼困難的情況下,你是怎樣做到依然每天堅持回校的?”“在媽媽忙於工作時,你是怎樣照顧自己的?”“在你經歷瞭如此難過的事情時,你是怎樣走過來的?”如此一些探討性的話題,目的是讓小婷挖掘自身的韌性,以及這些事情的出現反而讓她能更強大地成長起來。

同時我也幫助她積極尋找身邊的資源,當困難發生時,能給小婷提供支持的系統有哪些,讓她迅速整理可以幫助她渡過難關的人和事。正如以來訪者爲中心療法的創始人羅傑斯所強調的,“任何來訪者都能自己發展出一種自我治療的能力,每個人都有朝着健康、積極的方向發展、成長和變化的潛能。正是這種潛能引導着所有人的行爲。”

爲此,我們要肯定小婷的自身價值和存在的意義,要捕捉到積極的一面並加以強化。同時給予她未來生活的希望,“事情終將過去,雖然目前暫時不能憑藉自己改變現狀,但是我們能改變對現狀的認知和看法。”

家校協同,共同解決校園欺凌

後來,徵得小婷的同意,我把她被同學欺凌的事告訴了她的媽媽和班主任。小婷媽媽承認,自己工作忙,文化水平也低,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經過溝通,媽媽也意識到她的某些教育方式對女兒可能造成了影響。在與媽媽的溝通中,我們也一起共同探討了小婷積極的一面和她的潛能,也希望媽媽能看見女兒的努力,以及女兒渴望被愛、被關注的需求。媽媽也嘗試着緩解母女之間的關係,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嘗試從孩子的角度理解問題,表達出多一些關愛和支持,讓小婷感受到母愛。

與此同時,班主任也詳細瞭解事情的經過,積極與欺凌同學及其家長溝通,希望雙方都來學校共同處理問題,推動反學生欺凌教育活動,建立班級同學間的良好同伴關係,減少衝突,營造友好、和諧的學習環境。

最後,我也與小婷商量,爲了避免再次受到欺凌,我們可以主動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降低因欺凌事件給自己帶來的身心傷害。

有感而發: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

作爲一名小學生家長,我確實會擔心孩子在學校受到欺凌。《羊城晚報》5月3日刊登的“細說心語”欄目重點講了孩子和家長如何應對“校園欺凌”這一現象,通讀文章,我看到了學校心理老師所體現出來的專業能力與負責任態度,這適當緩解了我作爲家長的焦慮。

讀完文章,我意識到:首先,家長應與孩子建立起“朋友”關係,只有這樣,孩子遇到問題時才願意與家長主動溝通,大家共同面對與解決;其次,家長也要與學校保持充分溝通與信任,家長與學校相互支持、共同合作,纔能有效預防和解決校園欺凌問題。

——東莞市東城第八小學家長 趙法軍

面對校園欺凌,家長一定要做孩子最堅實的後盾!這是我讀完《羊城晚報》5月3日“細說心語”欄目關於孩子和家長如何應對“校園欺凌”這篇文章後的最大感受。家長首先要營造溫馨信任的親子關係,耐心傾聽孩子的訴說,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同情。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冷靜和包容至關重要。孩子可能會因爲害怕再次受到傷害而選擇沉默,也可能會因爲擔心家長的反應而猶豫不決。家長需要通過積極的溝通,建立起孩子的信任感,讓他們知道家是最安全的避風港。另外,家長應該與學校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瞭解學校的反欺凌政策,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長會,與老師保持定期的交流。當孩子遭受欺凌時,家長應該及時向學校反映情況,尋求學校的幫助和介入,共同營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學習環境。

——東莞市可園中學家長 鍾敏

家教小課堂

東莞市厚街湖景中學 林偉鵬

碎碎念

愛意和感恩讓母親節更溫馨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向親朋好友表達感謝、感恩和喜愛等積極情感,這不僅能幫助我們獲得他人的友善迴應,還可以收穫開朗和自信的優秀品質。在母親節這個充滿愛意的節日裡,父母不妨引導孩子向母親表達自己的心意,用親子之間的愛意與感恩溫暖彼此的心扉。

幼兒和小學階段的孩子,表達能力較弱,但是動手能力強,父母可以爲孩子提供合適的道具,如卡紙、彩色筆等,讓孩子自由創作來表達對母親的情感;初高中的孩子情感比較豐富,父母可以帶着孩子參與團體活動,如戶外露營、城市徒步等,創造合適的時機和空間,互相表達內心的愛意。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情感時,父母要及時肯定孩子,真誠迴應孩子的情感。

練一練

舉辦家庭廚藝大賽

1.活動準備:提前準備幾個食譜和相關食材,和孩子一起制定評價標準,邀請家人共同參與比拼。

2.廚藝比拼:孩子儘可能獨立地完成烹飪環節,父母在一旁觀看,提供必要的協助。

3.品嚐環節:母親針對孩子精心製作的菜品進行點評,以正面積極鼓勵爲主。

4.自由分享:家庭成員一同享用製作的美食,分享製作過程中的趣事。

溫馨提示:父母在孩子製作的過程中應減少參與,以提升孩子完成後的成就感,但須避免難度過高導致孩子產生較強的挫敗感。

來源:羊城晚報編輯:廣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