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治療「腫瘤微環境」抑制癌症 中研院中醫所登國際期刊

中研院大門景圖。(本報資料照)

腫瘤缺氧及壓抑免疫力的微環境,會促進癌細胞增長與抑制免疫細胞激活,成爲治療癌症時難以克服的問題。中研院生物醫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牟昀與研究團隊在最新研究發現,利用細菌治療方式,可大幅改善「腫瘤微環境」,並可藉由與化療藥物或節食療法的結合,強化細菌抑制癌症的效果,有助於治療癌症。這項研究成果已在1月20日刊登於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的旗艦級期刊《EMBO Molecular Medicine》。

「腫瘤微環境」是指腫瘤細胞存在的周圍微環境,包括周圍血管、免疫細胞、成纖維細胞、骨髓源性炎性細胞、各種信號分子與細胞外基質。

癌症腫瘤可視爲平衡失調生態體,當中最適合癌細胞生存,因此導致癌細胞不斷增生、擴張。而細菌抗癌治療如同引進新物種進入此生態體,進而破壞及重新調整「腫瘤微環境」的生態平衡。

牟昀與團隊透過研究發現,在細菌治療的同時結合其他治療方式,可大幅提升「腫瘤微環境」對癌細胞的選擇壓力(selective pressure),進而消滅癌細胞。

研究團隊成員林世凱則透過研究發現,細菌治療與化療藥物oxaliplatin的結合,具有加成的抗癌機制,這項機制除了可讓細菌本身的免疫激活作用,來減少化療藥物所帶來的免疫抑制副作用以外,oxaliplatin所引發的抗癌殺手T細胞,更能在「腫瘤微環境」與細菌體達到加成抗癌效果。

林世凱於研究得知,在臺灣常見的直腸癌腫瘤的治療上,細菌與oxaliplatin的組合性治療可完全消除癌症腫瘤,並抑制復發。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研究所表示,這項研究爲癌症治療帶來新的契機,牟昀實驗室也致力利用細菌極高的可塑性,搭配基因工程製備搭載抗癌藥物的細菌載體。

中研院生物醫學科研究所表示,這項研究於1月20日發表於《EMBO Molecular Medicine》期刊。主要作者包括林士凱博士及林文晴研究助理。合作作者包括中研院生醫所胡哲銘及臺大化學系牟中原院士。牟昀博士原爲中研院生醫所之副研究員,他不幸於去年8月28日離世,相關技術後續發展可聯絡生醫所胡哲銘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