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降費蠻好,服務更當匹配
響應民衆關切,不少地方叩響了遏制物業費高企的扳機。近期,重慶、銀川、廣州、青島等地的物業費新規引發全網關注,甚至有了一股“物業降費潮”的勁頭。
如果認真查閱政策細則,“降價”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大多數地方強調的是限價,而限價標準也與多年前的並無二致。比如重慶兩份文件強調的政府指導價也維持2015年的標準沒變,從來沒有提要求物業企業降價,而是要求物業公司做到質價相符;廣州發文將物業服務劃分五個級別,普通住宅最高等級一級服務對應的收費標準爲2.8元/平方米,也維持2010年以來的價格水平。
之所以產生“降費潮”的感受,皆因“苦物業費久矣”的現實和感知。有媒體援引資深從業人士數據顯示,重慶物業費的平均單價,高層約每月2元/平方米,洋房約每月3.5元/平方米,明顯高於1.9元/平方米的最高指導價。
即便沒有直接降價砍價,但政策的指向性明顯,就是不斷有各地政府要求物業公司嚴格落實既有政策,做到質價相符,深度綁定樓市交易市場的物業服務的健康,亦不可或缺。
物業公司最擔心的,可能是沒有了定價優勢後的收入減少;業主隨之而來的擔憂就變成了,物業服務是否質隨價走,甚至大降特降的可能。
降價不降質,是美好期望。但“以收定支”是物業公司的核心經營和財務模式。在勞動力密集型的服務系統裡,物業費收入減少,大概率意味着保安、保潔等服務投入下降,對物業公司來說是成本算術題,對業主來說又是一道新的認知題。
因此,無論是以往爭議頻出的“高價低質”,還是未來有可能出現的“低價更低質”,核心問題都不是價格本身,而是定價標準和落實情況的問題。
物業服務終究是門生意,政策限價只是在宏觀上構建約束力,打掉物業公司亂收費的可能。而健康可持續的物業服務,仍要尊重市場看細節,是一個一個小區和一個一個物業公司的死磕,是主管部門、物業公司、業主需要持續不斷地溝通,平衡價格與服務,又能留給物業公司生存(利潤)空間。
物業公司必須拋棄定價“一言堂”所帶來的收入預期,甚至要做好物業管理長期薄利的思想準備。有機構統計顯示,2023年46家上市物業公司的基礎物業管理服務收入佔總營收的66.5%,較2022年的63.3%提升3.2個百分點。“降費潮”如果繼續擴展,並延伸到非住宅市場,物業公司“多元化發展,大力拓展增值收入”就真的從口號變成了迫在眉睫。
業主需要做的,就是行使好消費者權利,確保每一分錢對應每一項服務的公平性和透明度。
北京商報評論員 張緒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