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獎勵依舊熱血 塞內加爾"賽龍舟"不翻船不贏
“非洲威尼斯”
聖路易市位於塞內加爾首府達喀爾以北260多公里的大西洋海岸,因爲獨特的殖民時期建築,使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塞內加爾河在這裡岔爲兩路環繞聖路易島匯入大西洋,優美的河道風光讓聖路易贏得了“非洲威尼斯”的美譽,獨有的地理位置也使這兒的居民世世代代掌握了駕駛獨木舟出海的捕魚技能。
說到聖路易地區的傳統獨木舟,它們按照輕重等級區別,長度從6到12米不等,寬約1米,最大的載重可達1.2噸。作爲非洲漁業大國,塞內加爾的獨木舟漁民數量達到5萬多人。每年10月,聖路易人都會翹首期盼一件年度盛事,那就是聲勢浩大的獨木舟比賽。這個賽舟大會在聖路易市蓋恩達爾街區三個漁民船隊之間進行。經過事先的練習和祈禱,划船人在比賽當天登上了剛剛下水的獨木舟。跟普通漁船相比,賽船長約80米,上面站立着70名賽手。開船號令一下,三艘賽船從象徵着法國殖民時代的標誌建築——凡德海彼鐵橋下,像離弦之箭一般駛向塞內加爾河出海口。
與其他國家的划船賽事相比,聖路易獨木舟賽的一個不同之處就是站立划船。選手們雖然各個肌肉結實、臂如藕節,但站立划船提高了重心,難度其實比坐着劃還要大。寬闊的塞內加爾河上,賽舟飛快馳過相機的鏡頭,水上飛起的波浪打溼了賽船手的衣服,黝黑的皮膚在光照之下更顯鏗鏘有力,在船首、中、尾三名號子手的指揮下,他們跟節拍極富韻律地繼續向前衝去。
“翻船”是規定動作
聖路易獨木舟比賽是一個從凡德海彼鐵橋到塞內加爾河入海口之間的往返賽程。觀禮臺上齊坐着目不轉睛的官員及嘉賓,兩岸全是身着節日盛裝的觀衆,來自他們的音樂、舞蹈還有加油聲將比賽氣氛上推了一個高度。
在去年10月8日的賽舟大會上,比賽正值精彩之處,三艘賽船卻在離開出發點數百米的河道里突然通通翻了個底朝天。“難道是劃得太快而發生了撞船事故?”就在記者驚訝不已之時,只見賽船手一邊在水裡撲騰,一邊兵分兩路扶正賽船:一隊人用身體重量將獨木舟翻轉過來,一隊人則用事先準備的盆子往外舀水。不到數分鐘,全體隊員悉數登船,再次啓程了。原來,這個被稱作“翻船”的環節竟然是賽舟比賽的一個“規定動作”,目的就是考驗選手在發生翻船之後是否能夠挑戰環境,戰勝對方。在正式出海捕魚之前,初出茅廬的當地捕魚少年都要經過各種駕舟練習,而賽舟大會上的“翻船”則是他們在親友眼前證明自己實力的一個好機會。
由於場面壯觀且民俗風情濃厚,這項始於19世紀初的民間比賽還曾吸引到了法國前總統戴高樂將軍及其夫人觀賽。在1959年塞內加爾獨立的前一年,戴高樂在出訪聖路易期間親自與夫人登上觀禮臺欣賞聖路易獨木舟賽的盛況。作爲塞內加爾的特色民俗體育活動,聖路易獨木舟賽又在1977年上了該國的郵票。
沒有物質獎勵
鼓掌與尖叫聲中,比賽在船隊回到起點時落下帷幕,獲勝的那隊船員紛紛脫掉上衣跳進河裡以表慶祝。作爲隊長,30歲的谷太揚非常驕傲帶領同伴贏得了當天的比賽。他說,從古至今,夾在海洋與江河之間的蓋恩達爾街區居民除了捕魚根本沒有其他生計可施。海上風大浪險,爲在最短時間內出海捕魚並銷售打撈的漁產,每位漁舟駕駛人都希望自己比對手更快、更靈活。因此,儘管沒有任何物質獎勵,大家都將這個年度獨木舟賽看作維護自身榮譽的至高賽事。在比賽之前,他們還特別用長者提前準備的聖水沐浴以求獲勝,比賽用的船隻還經過藝人專門裝飾。
不要說聖路易賽舟大會上的賽船很吸眼球,這裡平時用來捕魚的獨木舟也被熱愛生活的漁民以各種繪畫裝點成了一件件精彩紛呈的“水上藝術品”(如圖)。除了赤橙黃綠青藍紫等繽紛色彩外,結合了太陽、花卉、植物、海浪圖案的、具有保佑效果的“卡唐”“阿薩瑪”“巴尼克斯”等圖案覆蓋了獨木舟的全身,令它們成爲當地的一張張絕佳旅遊名片。如今,遊客也可乘坐傳統獨木舟進行環島水上觀光,每人每次價格爲15歐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