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疾而終:一支從未出戰的羅馬遠征軍

公元前45年,凱撒在羅馬內戰中獲得完勝。作爲史無前例的共和國第一人,他的政治合法性依舊遭人詬病,必須用更多勝利來書寫偉大功績。於是將目標對準東方的帕提亞帝國,準備傾全力將之攻滅殆盡。

奈何計劃尚未實施,他本人就死於元老院的暗殺陰謀。只留下計劃範本供後繼者參考,順便爲兩千多年後代我們創造出想象空間。

凱撒在早年間默默無聞 需要靠克拉蘇資助混跡政壇

早在職業生涯的啓始階段,律師出生的凱撒並不引人注意,甚至需要靠富商克拉蘇的資助贏得公職。好在兩人合作順利,成功躋身頂層行列,甚至能與少年成名的龐貝形成三巨頭同盟。後者曾有幸參加第三次本都戰爭,利用千載難逢的空窗期收割功績。因而在廣袤的東方世界擁有大量海外關係,還被自己人視爲天才將星。

由於早年間的軍功 龐貝在三巨頭中地位最高

因此,克拉蘇和凱撒都要千方百計刷軍功追趕。前者不惜斥巨資發動遠征,由於輕敵冒進而慘死於敘利亞沙漠。後者前去征討看似難以臣服的高盧,卻因禍得福般取得史詩級勝利。等到率軍跨過盧比孔河,已經蛻變爲與龐貝齊名的一代戰神。但也因爲這種叛逆行徑,將先前積累的不少政治資本透支,急需用另一場大捷來提振威望。於是,曾誘殺親密盟友的帕提亞人,就成爲當仁不讓的打擊目標。

征服高盧後 凱撒纔有資格站上政壇之巔

公元前45年末,凱撒剛從西班牙前線返回,就立即着手前期準備工作。彼時的內戰硝煙尚未完全退散,外有堅持抵抗的小龐貝割據西西里島搞事海上襲擊,內有一衆心懷不滿的政客在元老院陽奉陰違。但還是擋不住凱撒下令整編16個正規軍團,將至少60000精銳公民兵派遣至東部各省。其中,有6個最先準備的軍團已啓程趕赴馬其頓,還隨行攜帶着大量黃金用於支付軍餉或招募同盟軍。他們多爲經歷數年內戰的老兵構成,在體能、意志力和戰術協同度方面都遠勝普通部隊。

凱撒的先頭部隊 將以馬其頓省作爲戰爭基地

其次,考慮到帕提亞人素以馬上功夫見長,凱撒計劃在御駕親征中至少投入10000名騎兵。由於當時的意大利人多選擇加入步兵軍團,這些騎手應以凱爾特小貴族爲主,普遍從高盧和西班牙地區徵集,也是共和國後期到帝國早期最爲可靠的騎兵兵源。剛剛嶄露頭角的日耳曼人,同樣有被作爲騎兵招募,只是技術較差且數量有限。情況類似的還有努米底亞輕騎兵,他們來自乾旱的北非沙漠,經常被作爲斥候和前鋒力量使用。

凱爾特 努米底亞和希臘人是羅馬的主要騎兵兵源

此外,還有數量有限的希臘、馬其頓和色雷斯騎兵,像自己的先祖那般投身戰爭。可惜到公元前1世紀,培養他們的本土社會已經因經濟凋敝而日漸衰亡。所以數量、質量都不若以往,只能是相當次要的輔助力量。

凱撒計劃將大量輕步兵招募到隊伍裡

爲了對付帕提亞弓騎兵的漫天箭雨,凱撒還不得不讓大量輕步兵加入隊伍。其中的佼佼者,無疑是來自克里特島的王牌步弓手,以及生活在阿里巴里羣島的投石兵。他們的專業技能相當可靠,去受制於數量太少而不能發揮更大作用。好在羅馬還能從各征服區募集補充,用來自高盧、西班牙、阿非利加、小亞細亞和敘利亞的射手予以協助。只要重裝部隊的秩序不亂,他們就能在銅牆鐵壁構成的移動陣列後從容作戰。若再考慮到羅馬陣中的扭力弩炮等遠攻機械,則合成火力相當密集且致命。

羅馬在東方擁有大批附庸國武裝

值得一提的是,共和國晚期的羅馬在東方坐擁龐大附庸國體系。譬如凱爾特後裔的加拉太王國、擁有古波斯皇室血統的本都與卡帕多西亞,以及南方的猶太和托勒密埃及。因爲深處亂世,又或是曾經的一方豪強,普遍具有相當完備的軍事力量。這類部隊同樣在凱撒的計劃之列,是用於保護後勤補給線、維持佔領區治安和其他特殊任務的關鍵所在。何況埃及豔后就是凱撒的情人,其他幾位君主都是通過凱撒直接扶持或間接認可上位,所以在忠誠度方面相當牢靠。即便是普通城主,亦會希望通過表現來汲取政治資源。

凱撒的遠征計劃 主要依託於亞美尼亞山區

在運籌帷幄層面,凱撒參考克拉蘇當年的慘痛敗績,放棄直接從敘利亞渡過幼發拉底河的最短路線。轉而捨近求遠,準備以北方的亞美尼亞山區作爲行動策源地。不僅是因爲過去的羅馬軍隊曾成功入侵當地,還在於能直接威脅對手的大後方。雖然兩河流域向來是帕提亞帝國的經濟中心,但軍隊主力卻來自裡海南岸的尼薩等地。那裡不僅是王朝的龍興之地,也培育着頂級戰馬和最優秀兵源。在帝國的歷次內戰中,掌握裡海地區的一方總能笑到最後,根本原因就在於此。

進入亞洲前 羅馬軍隊會優先攻擊北方的達契亞人

不過,在正式踏足亞洲前,凱撒準備要先攻打多瑙河以北的達契亞人。在國王佈雷比斯塔的領導下,這股新興勢力已衝破喀爾巴阡山阻隔,將包括色雷斯在內的大片領地收入囊中。羅馬人若長期遠征,勢必引來該鄰居的惡意窺探。所以在凱撒的設想中,戰爭第一年都將在這裡進行。既要穩固巴爾幹邊界,還能以實戰錘鍊自己的新編軍團。直至將黑海各港口利用起來,又是一整套通向大亞美尼亞的交通網絡。

凱撒計劃在戰爭的第二年完全控制亞美尼亞

如果一切進展順利,羅馬人會在戰爭的第三年搞定帕提亞。通過對後方基地的降維打擊,斷絕對手的大規模抵抗能力。介時,除了俯首稱臣或向更爲遙遠的中亞、印度轉移,帕提亞貴族們很難尋覓到其他出路。因爲與後來的羅馬帝國時代不同,公元前1世紀的西亞城市居民依舊受希臘化舊俗影響,視統治自己的伊朗貴族爲蠻夷。只要有機會就某亂叛上,向來自地中海世界的“解放者”投誠。無論底格里斯河畔的塞留西亞、波斯灣入海口的查拉塞尼,以及更靠東方的蘇薩,都在歷史上至少有一次向羅馬軍隊投降。

出發前3天 凱撒在元老院被暗殺

可惜,凱撒註定無法實現自己的東征理想。他原打算在公元前44年3月18日離開羅馬城,渡海前往馬其頓指揮第一階段戰爭,結果卻在3月15日遭共和派元老刺殺。

當時,未來的繼承人屋大維已提前動身,被他安排去希臘的伊庇魯斯學習管理軍務。那些爲遠征組建的先頭部隊,則毫無意外的倒向副手安東尼,成爲整個派系能免於清算的救命稻草。甚至連作爲攻擊對象的達契亞王國,都在血腥內鬥中四分五裂。

安東尼的帕提亞遠征 就是部分依照凱撒的計劃執行

即便如此,這份史無前例的龐大計劃還是在多個方面表現出前瞻性:

公元前36年,馬克-安東尼爲夯實自己的凱撒繼承人設定,悍然對帕提亞帝國發起大規模遠征。他所選擇的行徑路線,就是從亞美尼亞直接南下,並動員衆多附庸國武裝替自己維持交通線。只是因爲協調能力不足,致使隊伍前後脫節,給主打間接戰略的帕提亞騎兵鑽了空置。

尼祿時代的羅馬-帕提亞戰爭 直接圍繞着亞美尼亞展開

後來的尼祿皇帝時代,雙方又因爲亞美尼亞王位歸屬爆發衝突。帕提亞人寧願犧牲兩河流域利益,也要確保這片懸在自己頭頂的山區不被外人掌控。

凱撒對於達契亞人的警惕同樣相當準確。他的繼承人屋大維就利用對方勢力衰微,出重兵奪取色雷斯地區。後來幾乎滅亡帕提亞的圖拉真皇帝,亦在東征前花數年時間北伐,財力、人力消耗遠多於後來飲馬波斯灣的總投入。等到帝國再也無法守住喀爾巴阡山,大批蠻族便蜂擁踏向多瑙河對岸,開啓血腥且漫長的黑暗時代......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