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感的能源政策

(圖/本報系資料照)

爲了臺灣未來不缺電,產業得以低碳排或無碳排之能源生產,以能在世界各國通行無阻,日前已表態的3位總統參選人競相提出能源政策,針對再生能源、核能、化石類能源規畫階段性不同的配比。

缺電讓升斗小民感觸良多,不斷缺電更是怒火中燒;然絕大多數民衆並非產業經營者,實難以得知生產是否爲低碳或無碳。又極端酷熱、嚴寒冷冬,民衆認爲是老天爺神力所展現的自然現象,氣候變遷的說詞太遙遠。更高調的是站在國家立場,道德式的高呼臺灣也是地球村一員,所以「應該」減碳。

實務上,短期內在國際未必有任何公約或舞臺供臺灣貢獻優等生的作爲,因此,這些說詞除了自我安慰,實難以觸動普羅大衆的心。

因此較務實的作法是,清楚告知民衆使用不產生或產生相對少之溫室氣體(GHG)能源對民衆的影響。也就是伴隨GHG減少、對民衆實質有感的影響爲何?在降低GHG當下,與民衆生活息息相關的共伴效益、輔助效益或附加效益爲何?此概念「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於2001年即已提出,歸納與人類關係密切的林林總總效益,涵蓋人體健康、死亡、能源安全、糧食安全、對各式生態系統影響與人類衝突等。

諸多國家或區域研究顯示,歐洲大陸如將二氧化碳降低至比1990年少7%,則可降低74%二氧化硫與64%懸浮微粒(PM10)等危害人體健康的空氣污染物;瑞士亦曾評估柴油車改電動車,則每年所降低之細懸浮微粒(PM2.5)可減少3%之人口自然死亡。至於這些污染物對人體健康、甚而死亡造成之影響,確實值得進一步評估,不可忽略。

而有具體評估研究指出,美國GHG於2030年排放若比2006年少10%,減少伴隨的PM2.5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平均每噸約爲8美元;美國2021年之GHG排放約56億噸,以降低5%計算,現時1年即可免除PM2.5對人體健康危害約25億美元。南韓亦評估如GHG於2020年降低5至15%,可避免PM10對人體健康危害平均每噸約7.15美元,以2021年約6.6億噸GHG排放平均降低10%計算,則1年可避免約4.7億美元健康危害。

各參選人或可挑戰過去評估的合理性,如僅提出民衆無感的方案,那就只是畫路徑、圈大餅的比賽。(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