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比賽不體育 要巧用競賽槓桿撬動學校體育
人民網北京1月4日電(馬翼) 教會、勤練、常賽是未來學校體育改革的目標和要求。建立面向全體學生的賽事體系,是培養學生體育興趣、養成運動習慣的關鍵一環。近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體衛藝研究所所長吳鍵,南京體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校長楊國慶,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做客《“體育強國”大家談》,就如何組織開展學生賽事的話題展開討論。
吳鍵認爲:“目前,學校體育在開展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很多孩子在小學、中學期間,始終沒有學會或者掌握能夠讓他終身受益的體育技能;面向全體孩子的競賽、遊戲在學校體育開展過程中安排不足等等。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9月10日出席全國教育大會時指出:‘ 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鍊意志。’但是因爲賽事的缺乏,導致體育的教育價值在學生身上沒有得到最大的體現。”
楊國慶也認爲,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生體育比賽是《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的重要環節,他表示:“在沒有賽事的情況下,體育的功能、價值和魅力就無法在培養青少年的過程中得到體現。”
賽事、競賽、遊戲是很好的教育手段,對普通孩子來說,教育價值是非常巨大的。吳鍵表示:“競賽、賽事、遊戲是培養孩子社會規範和規則意識的有效手段,可以孩子的培養領袖氣質、團隊精神,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社會知識和安全感,提高耐挫折能力,促進健全人格的培養和心理健康的培育。”此外,他還強調:“‘常賽’應該充分地體現到教育的各個環節。比賽可以安排在課堂上進行,也可以安排在課後進行,‘常賽’的意義就是要打破原有的時空和人爲的區隔。”
王殿軍表示:“無比賽不體育。要在競技中提高孩子們的興趣,提高社會對體育的關注度。比賽可以是運動會,也可以通過班級內、體育課內、年級內、校內等形式組織起來,也可以開展校際之間的比賽。”此外,他建議:“應該鼓勵開展建立社區俱樂部,讓孩子在課餘時間能夠聚在一起進行高水平的比賽和鍛鍊。孩子們可以擁有與他人同場競技、有指導、有比賽的環境,我所理解的‘常賽’,除了舉辦運動會,還可以不斷舉行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比賽。”
楊國慶表示:“從競賽一體化設計、一體化組織的要求來看,目前的情況還不理想。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有不同的賽事體系,沒有真正融合。” 他認爲:“此次學校體育改革,以競賽作爲槓桿撬動學校體育工作是非常好的思路。體育、教育部門要一起商量,設計好大學、中學、小學各級競賽體系。我相信,在兩個部門的努力下,這並不是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