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中國的情緣(我和中國的故事)

(新西蘭)凱文·沃特金斯

老子有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我與中國的情緣也是這樣開啓的。

我的家鄉在新西蘭黑斯廷斯市。1981年3月4日,黑斯廷斯市與中國廣西桂林市建立友好城市關係,這是中國和新西蘭兩國間的第一對友好城市。2003年初,桂林市的一個代表團訪問黑斯廷斯,我有幸參與接待工作,與來自桂林的朋友們相識;次年,我隨黑斯廷斯市議會代表團訪華,邁出了認知中國“千里之行”的第一步。

我們當時訪問了上海、北京、桂林等地。桂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少數民族文化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在桂林的最後一晚,我去觀看了一場文藝表演。表演現場,我被舞者華麗的服飾和優美的舞姿所深深吸引,沉浸其中。幾個節目之後,一名舞者走下臺,與200多名觀衆進行互動。後來她慢慢走向我,對我說:“你願意跳舞嗎?”我並不擅長跳舞,但仍接受了這個邀約。音樂響起,我們跳起了竹竿舞,細長的竹棍隨着音樂的節奏開合。一曲舞畢,邀請我上臺的舞者爲我戴上了一個美麗的花環。表演結束後,我們還拍了一張合影。

在回新西蘭的路上,我反覆回味這場表演,同時也爲沒能對給我戴上花環的舞者說聲“謝謝”而感到懊惱。回到黑斯廷斯後,我爲那位姑娘挑選了一個新西蘭玉鐲。但我並不知道她的名字,於是我寫了一封信並附上照片寄到了桂林。或許是中國文化中的“緣分”使然,這封信和禮物最終送到了那位舞者手中,爲我們架起了友誼的橋樑。如今,我們仍待彼此如兄妹,經常相互分享生活中的點滴。

2005年,我再次來到桂林,感受這裡的獨特魅力。在榕湖旁,我結識了兩名年輕的中國女孩並與她們交換了電子郵件地址。通過郵件交流,我瞭解到她們來自農村地區,父母盡其所能爲她們提供受教育的機會。這令我十分動容,繼而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我曾通過一張照片找到了當年邀請我跳舞的姑娘,這種“緣分”是否還有更多呢?

我請她們穿上民族服飾拍照並將照片寄給我。隨後,我發起了一項“挑戰”,請黑斯廷斯的學生尋找這兩名女孩,唯一的線索就是這張照片,第一個找到她們的人將獲得一次免費的桂林之旅。這在當時引起了黑斯廷斯媒體和公衆的極大關注。這裡的學生們蜂擁至圖書館和電腦前,尋找一切與中國桂林有關的信息。在搜索過程中,他們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以及友好城市桂林有了更深的認識和了解。儘管遠隔重洋、語言不通,僅僅一週後,兩名學生就成功找到了她們。

後來,這兩名新西蘭學生與照片中的女孩在桂林見面,這兩名中國女孩也獲得了前往新西蘭的機會。她們訪問了新西蘭的一些著名景點,以及黑斯廷斯的學校,還乘坐我專門爲她們設計的花車參加了黑斯廷斯一年一度的迎春花車巡遊。這項“挑戰”的成功超出了我的預期,也讓我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

此後,我更熱衷投身各種推動黑斯廷斯和桂林及中國其他地區的友好交往活動之中。我帶領新西蘭的一支小合唱隊赴桂林表演,參加在桂林和南寧舉辦的博覽會以及上海世博會,受邀前往河北省衡水市發表演講,邀請來自北京的馬術團隊、來自少林寺的僧人前往新西蘭表演,還在黑斯廷斯的多個社區發表關於中國的演講。爲慶祝黑斯廷斯和桂林結好25週年,我們在中央商務區、議會大樓等地設計櫥窗和展覽,展示中國的照片和中國燈籠等裝飾……推動兩國人民相知相親這一信念驅使我不斷前行,我也很高興看到越來越多的“緣分”在兩地、兩國民衆間生長。

在我看來,瞭解一個國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親自去看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我而言,與中國的情緣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豐富了我的閱歷,我也希望更多的新西蘭人到中國去,看看新時代中國令人驚歎的快速發展,感受中國人民的愛和溫暖。

(作者爲新西蘭黑斯廷斯市議員)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22日 1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