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刑警》夠膽量
文/王心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重案六組》”,《我是刑警》成就了這句話。
臨近年末,《我是刑警》以近幾年不太常見的重案實錄刑偵類型,再度攪動劇集大盤,愛奇藝站內熱度強勢破萬之外,雲合市佔率以超30%份額連續霸榜。
案件原型科普、每個案件精彩程度和敘事節奏爭論、演員演繹準確程度和劇中細節剖析、劇集創作風格討論等多種聲音遍佈各個社交媒體。
一個劇名如此“樸素”的刑偵劇,憑啥能獲得如此熱度?
足夠“老牌感”或許是個直接答案。
《我是刑警》劇照
當網生概念攪動懸疑、刑偵類型,高概念、強設定變成了創作主軸,鏡頭語言和美學設計不斷升級,與此同時,漫長追兇路、歷史陳案重新掀底、大小案件合集、尺度化邊境作案等大同小異選題你方唱罷我登場,觀衆很長時間內找不到追看刑偵劇的原始動力,而《我是刑警》則用純粹、粗糲的紀實風格撥開了市場上的“亂花迷人眼”,讓人一秒想起了當年守着電視看傳統刑偵劇時的“驚心動魄”。
用“紀實”迎戰“精修”,《我是刑警》很有膽量,另外,它還有一個“反骨”,該劇沒有全都是重案迭生,一個大案之後就選擇“慢下來”,而這又在挑戰觀衆的快節奏閾值,關於《我是刑警》膽量背後的爭議也隨之而來。
01
用“傳統”顛覆預期
如果說懸疑劇、刑偵劇看點之一是預期與預期違背的博弈,那麼,《我是刑警》確實做到了預期違背。
一上來,主人公秦川從警路上的啓蒙者、大山子派出所副所長高建設突然遇害、配槍被搶,這一案子四年未破,按照常見刑偵劇故事發展推理,本以爲這個案件將貫穿整部劇,結果第一個“西山礦大案”就將高建設遇害真相大白天下。
第一集出現的、與秦川多年好友並肩破案的葉茂生,本以爲會成爲秦川的左膀右臂,二人一起共破大案,結果剛開啓第二個案件,他就在抓捕罪犯過程中受傷去世。而出現在演員表第二位的富大龍,按照常見的推理劇劇集邏輯,應該是個大反派了吧,可誰知海報上人家明晃晃地穿了身警服,可也正是這位演員表排在第二位的演員,在一部38集的電視劇中,播至29集仍沒有出場,在第30集預告中,才完成初亮相。
《我是刑警》劇照
在打破刑偵劇常見創作和觀衆對於劇情的預期管理上,《我是刑警》做到了反套路,用“膽量”給到了觀衆新鮮感。
而這也從一個角度證明了《我是刑警》的一個創新之處,它給到羣像塑造以新的嘗試。
比起國產劇以一個破案小團體刻畫整個行業形象不同,《我是刑警》更像是採用了“人海戰術”,以秦川串聯整個故事,以人數堆砌了整個刑偵一線的真實狀態和行業生態。
在《我是刑警》中,既有秦川這樣孜孜不倦、總領全局提出思路的“指揮官”,有武英徳、曹忠恕這樣在一個專業領域深耕,能在細枝末節處找到關鍵和突破口的專家、傳奇;但更多的是那些奮戰在一線的警察,他們在大雪中挨家挨戶排查、在電腦前沒日沒夜的查詢監控、在山上的廢墟中一寸一寸地掘地三尺……大量的演員出現,讓不少觀衆發出了“臉盲”“記不清演員、角色”的聲音,但當鏡頭對準這些努力找到線索、抓到真兇,在破案後激動、釋懷的一張張面孔時,誰又能說這不是羣像的成功塑造和羣像的魅力、力量呢。
《我是刑警》劇照
《我是刑警》劇如其名,通過具體的角色和羣體的刻畫,完成了一次對刑警羣體呈現的全新落地。
人物總要存在於故事。
《我是刑警》的創新之處還在於,它採用偏紀實的風格和敘事方式,將幾個案件串聯,以時間爲軸展現刑警的傳承,而其中也不乏對於刑偵各環節的科普和展現。
隨着更新,觀衆們紛紛開始深扒、科普劇中案件的原型,於是“還原”、“尺度大”成了關於劇中案件討論的兩個關鍵詞。
網友們紛紛找出關於幾個案件原型當時的報道,與劇中情節、畫面做對比,發現劇中幾個案件在嫌疑人畫像、抓捕現場等細節上,都堪稱還原。劇中專家組去到當地與當地警方一起辦案時,各部門相互之間職責的重疊和不配合、工作不容易落地等情節,與殘忍的案件一起,構成了《我是刑警》的“尺度”。
《我是刑警》劇照
與此同時,從挨家挨戶走路去走訪,到心測輔助案件偵破,建立信息中心、利用大數據幫助破案,再到電詐犯罪數量增加,《我是刑警》記錄了刑偵技術的演變和犯罪形式的變化。
從這些角度來看,《我是刑警》更像是一部影視化的刑偵發展史,而這樣紀實、硬朗的風格,也確實是當下懸疑、刑偵劇不常看到的敘事方式。
這就是《我是刑警》的膽量所在,它不懼“老派刑偵劇”風格是否過時,也沒有單單隻停留在徹底“老派”化,創新元素仍在細節中不斷滋長、製造驚喜,《我是刑警》完全超出預期。
02
實錄式刑偵劇的“罪與罰”
然而,紀實、記錄風格,爲《我是刑警》帶來了一些質疑。
七集過罷,“西山礦大案”破獲,秦川來到預審科,《我是刑警》進入下一篇章,爭議聲也隨之出現。
“第一個案子滿分,後面……”、“只能看前六集,後面就開始水劇情了”等評論聲隨着第二案的播出開始出現,隨着更新,“無聊”的評論聲也開始出現。
甚至有不少網友曬出了《我是刑警》的幾個案件選擇,表示自己期待的也只有“西山礦大案”、“張克寒案”和富大龍登場的幾個大案。
《我是刑警》劇照
仔細來看,《我是刑警》在案件選擇和安排上,是有詳略選擇和功能分配的,且它將對於環節、技術的科普安排在了案件行進中。
比如對於預審科的介紹和辦案思路的改變,經由葉茂生犧牲案件和郭鳳英詐騙案展現出來,心理測試和大數據對於破案的輔助,也分別由一男一女被槍殺案和謀殺女友案帶至臺前,甚至還在劇中來了一波傳統刑偵與新技術碰撞下,警察們如何應對變化的討論。
換句話說,在反映、記錄重案和表現刑偵發展史這件事上,《我是刑警》是想做到以故事和影視化完成某種程度的生動、不生硬的。但一個問題在於,當觀衆們被開篇真實、大尺度的案件吸引而來,觀看了6集快節奏、高能的刑偵劇之後,有多少人能一直留存去看一部影視化的刑偵史呢?
《我是刑警》劇照
而且,《我是刑警》面臨的是觀衆喜好和觀劇偏好的改變。《我是刑警》2021年9月開機,2022年1月殺青,2024年11月上線。在這近三年時間裡,短劇以爽、高能的敘事節奏攫取着觀衆注意,類似節奏、元素也越來越多入侵長劇集,觀衆們需要的是不斷有高能劇情點出現,才能在紛雜的娛樂內容中,突圍而出吸引觀衆注意。
即便一味的快、爽並不是好的事情,好的劇集應該根據故事發展有適合自己的敘事節奏。但這就又回到上述所說,當《我是刑警》採用紀實、偏記錄的風格和敘事方式,那麼,它需要更進一步的是解決自己38集體量承載下,能夠時不時給到觀衆刺激點,也要找到與紀錄片敘事的區別。這或許也是《我是刑警》豆瓣未能達到8分的原因之一。
豆瓣截圖
總結來看,《我是刑警》是敢的。這種“敢”的膽量,不僅體現在它對於案件的還原,也體現在細枝末節處對於刑警發展的呈現,包括對於警魂力量的刻畫,也有對於地域、權力、職責等糾纏的反映,這些是大部分刑偵劇並未涉及的領域和內容。
同時,不論是2021年的拍攝時期,還是播出的當下,它都在挑戰甚至試圖引領一種類型創作和審美。
如上述所說,硬核、“老派刑偵劇”的創作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並不常見,在不少觀衆總是懷念起《案發現場》《重案六組》等傳統刑偵劇之下,《我是刑警》給到了這一類型和風格的內容補充。在短劇衝擊着觀衆的當下,《我是刑警》也是對當下觀衆觀劇習慣的一個挑戰——也許你總要沉下心來,去看看那些刑警與嫌疑人的鬥智鬥勇;去體驗在劇集十幾集“看視頻、找線索”的故事背後,是漫長的八年追兇……
《重案六組1》劇照
劇集市場不能忽略《我是刑警》帶來的膽量風暴,雖然它沒有如同一週期創作的《狂飆》那般走向全民,但是該劇背後仍彰顯出長視頻不斷突破自我的野心與不斷挑戰觀衆審美閾值的勇氣,而這份野心與勇氣,纔是長視頻衝破雲層所需要的豐滿羽翼。
願長視頻的下一部《我是刑警》,不要讓觀衆等待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