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擁有共同的姓氏,兩岸同胞擁有共同的血脈”(兩岸觀察)

"歡迎遊子回家!"櫻花盛開的三月下旬,在武漢江夏黃氏大宗祠廣場上,江夏文化研究會執行會長黃海向前來祭祖的五位黃姓臺灣同胞張開了歡迎的臂膀。

"天下黃姓出江夏,萬派朝宗江夏黃。"黃海介紹,據各地黃氏族譜記載,今天的黃姓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黃帝的第七代孫陸終公因功勳卓越受封於河南信陽古光州一帶,建立古黃國,臣民以國爲姓。春秋戰國時期,黃國被強大的楚國所滅,黃國臣民開始背井離鄉。一位名叫黃歇的人遷居楚國江夏。黃歇因才能卓越、博聞善辯,官拜楚國宰相,被封爲春申君,也就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根據多地族譜記載,因黃歇賢能,吸引了許多黃姓族人都來投奔他,大量黃姓族人聚集在江夏。史料便將這裡的黃姓族人始稱爲"江夏黃氏",尊黃歇爲江夏黃氏上始祖。江夏由此成爲海內外黃姓兒女追根溯源、尋根拜祖的地方。

江夏黃氏大宗祠是三進式建築,融鄂南與安徽民居相結合的建築風格,粉牆黛瓦、古色古香,成爲天下黃氏宗親拜謁先祖之地。黃姓是臺灣的第三大姓氏,在臺灣2300多萬人口中,就有150多萬黃姓。此次來參與祭祖的五位黃姓臺胞在祖宗畫像前上香、跪拜,在展室瞭解世界各地黃氏的歷史,都非常激動。

來自臺南的黃鈺婷本科畢業於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目前就讀於武漢大學法學院。她第一次到江夏黃氏大宗祠祭祖,感觸很深:"我在臺灣沒有去過宗祠這種地方。這次看見許多黃姓的人一起祭拜祖先,覺得很特別,有一種回家的感覺。我知道我的祖先是從江西去臺灣的商人。我跟我爸媽一起去過江西,雖然不知道我們的老家在哪裡,但感覺大家都說着同樣的話,寫的也都是中國字,人人都很和善,就像一家人一樣。"黃鈺婷說:"我拍了照片發給我的爸爸媽媽看,他們說下次來武漢的時候一定要來黃氏大宗祠祭拜。"

"之前聽說過江夏黃氏大宗祠,一直沒有機會來,今天很榮幸來到這裡祭拜祖先。"目前在武漢愛莎國際學校工作的黃圓晴是一位雙博士,深諳歷史學和教育學。她說:"黃姓同胞有一個共同的宗族祠堂,其精神內核和文化內核意義更大,我覺得這就是大家說的民心相通。姓氏文化是中華文化中比較特殊的一個部分,共同的姓氏和相關的活動會很好地把人心凝聚在一起。大家在一起就增加了交流和了解,也使歷史文化得到一代代傳承。很多問題只要找到溝通的辦法,都能迎刃而解。"

江夏黃氏大宗祠於2007年落成。2009年,宗祠祭祖的儀式"天下黃姓江夏祭"項目被成功申報爲武漢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正在積極申報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漫長的生產、繁衍、演變、發展中,"江夏黃氏"孕育了"精忠報國、儒學立身、孝友傳家、開拓進取"等精神內核。

來自臺灣省桃園市的黃大任目前是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研究生。他說:"我家在臺灣是有一本族譜的,記得小時候我父親拿出來給我看過,是非常厚的一本。我選擇在武漢這座城市讀書,剛好機緣巧合,我覺得這是一種緣分。"看到世界各地的黃姓人做出了許多豐功偉業,黃大任說:"身爲黃氏後代我感到非常自豪,立志以後也要用開拓進取的精神努力爲黃氏宗祠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武漢奧森智慧體育科技有限公司的黃緯紘在武漢普及冰球運動,同時也在武漢找到了自己心愛的姑娘,兩人愛的結晶也快誕生了。這是黃緯紘第二次來到江夏黃氏大宗祠。他說:"這次來我覺得更有歸屬感,更像回家一樣。這麼多黃姓的人在一起聊天感覺都特別親切。"黃緯紘說:"我臺灣的族譜和我們家族的宗祠裡都有江夏的字眼。我們兩岸同胞的血脈是相通的,語言也是互通的。我到武漢這幾年,周圍的人很友好,把我當作家人一樣。"黃緯紘介紹說,寒假裡,他把他的一些臺灣學生和武漢的學生一起組織到廈門打球。孩子們互相加了微信,交流彼此的生活點滴,相約到家裡去做客等等。黃緯紘說:"兩岸同胞要多交流、多走動。一走動起來,感情就好了。下個月我會回臺灣,我想把我的爸爸媽媽、叔叔嬸嬸、堂弟堂妹約來武漢追根溯源。"

來自武漢力翰教育集團的黃奕豪告訴記者,自己的家在高雄,小時候清明節去掃墓,祖先的墓碑上就有"江夏"這樣的字眼。因爲祖先是從福建漳州過去的,所以老人常常會猜測"江夏"是不是福建的某一個地名。幾年前自己到武漢來發展,才發現老人口中所說的"江夏"就是武漢市的江夏。黃奕豪說:"武漢市臺辦的主任送了我一本書,叫《江夏黃在臺灣》,我爸看後才恍然大悟說,原來我們的祖先在江夏,我們的根就在這裡。這些白紙黑字寫得很清楚的東西就是歷史,它是不能夠磨滅的,也是不能遺忘的。民進黨當局一直講要去中國化,我和我爸爸都認爲,兩岸同胞都是炎黃子孫,與生俱來的東西怎麼可能去得掉。"

飲水思源、薪火相傳。天下黃姓族人擁有共同的姓氏和信仰,而同爲炎黃子孫的華夏同胞則有着共同的血緣和根脈。兩岸同胞同爲一家,必能在復興中華民族復興偉業中共鑄輝煌。(作者:常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