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見我思:賴祥蔚》傳播學者的外行話

中天新聞執照案引發的各界意見,頗多是由立場決定發言內容。(本報資料照)

中天新聞頻道的執照案,引起社會高度關注。姑且先撇開支持與否的立場,如果各界可以因爲此一議題而有更多的理性對話,一起思考臺灣新聞媒體的應有面貌,那麼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可惜的是,觀察中天新聞執照案引發的各界意見,頗多是由立場決定發言內容。這原本是人之常情,熟悉民意的人,應該都瞭解這恐怕是常態,而不是非常態。不管懂或不懂,人人都可以暢所欲言,這正是言論自由理論基礎觀念市場」的真諦

然而,有許多人是以學者名義發表意見,其中更有不少人是掛着傳播學者的名號。檢視某些人發表的言論,從學術研究角度來看,真是令人意外。

學者絕不是什麼都懂。瞭解學術研究的人就知道,所謂博士,只是針對一個特別的題目有深入的研究並且獲得學位而已。博士其實不博,以前就有人認爲博士應該要正名爲「專士」才合乎實際

社會上有不少人誤以爲博士就什麼都懂,有一些博士也真的以爲自己什麼都懂。博士如果真的比一般人多懂得什麼,或許除了他本來研究的題目之外,就是既然通過博士的學術訓練,應該更懂得如何研究。

傳播學者來講,傳播學的領域非常廣,即使是博士也不可能什麼都懂。有興趣的人不妨看看各大學新聞傳播學的學者介紹,有的人專長拍片、有的人專長是行銷、有的人專長是新媒體、也有個人專長是新聞自由。隔行如隔山,即使傳播學者對於非自己專長的領域,也未必比普通人多懂多少。

這次中天新聞執照案,有不少傳播學者大談新聞自由、公共財、電視經營、以及媒體自律。令人訝異的是,一些人雖有傳播學者之名,對於上述這些觀念卻講了不少外行話。其「勇敢」令人敬佩,內容則不敢苟同。

針對新聞自由,臺灣學者其實很少人做研究。這些頂着傳播學者名號的人,針對新聞自由發表意見時,不知是否曾經自己捫心自問:看過被稱爲「言論及新聞自由之父」的英國哲學家約翰.彌爾頓怎麼談論理念嗎?又有沒有看過最少一宗美國聯邦最高法院捍衛言論及新聞自由的判例?很多人高談頻譜稀有,卻不知這個說法早在50年前就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認爲不是好的政府管制理論。更何況,媒體實務光纖傳輸已經陸續取代無線訊號。以光纖而論,何來頻譜稀有?

身爲學者,最基本要求就是懂得研究。即使本來的學術專長不是新聞自由(再次強調,臺灣真正研究新聞自由學者的非常少),最起碼在公開發言之前應該做一點功課。相信這些學者在做學術研究時,一定都會下一些基本功,當以學者身分公開發言、扮演公共知識分子時,更不應該忘記這樣的研究精神

孔子說:「知之爲知之,不知爲不知。是知也。」謹以此言,跟諸多學者們共勉之。

作者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