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是怎樣發現,躲在雷達盲區下的美航母,獲得800萬獎金

引言

現代戰爭中雷達的使用是必不可缺的,有着“千里眼”之稱的雷達系統,毫不誇張地說能決定一場戰爭的勝敗。

在新體制雷達成功研製前,我國雷達只能實現直線探測無法識別曲率之外的不明物體,也就是說所謂的雷達預警,存在視野“盲區”,以此會形成敵人在暗,我在明的被動局勢。

如今美國現役的F22隱形戰機,機身搭載雷達反射面僅有0.01平方米,一旦投入戰鬥,可輕鬆突破各國雷達預警防線,做到來去無蹤,傳統直線式探測雷達瞬間成擺設。

在中國有這樣一位“首席專家”,他主動請纓研發新體制雷達,只爲解除國家被脅迫的危險,讓躲在盲區內的美國戰機無處可逃。

這位首席專家是誰?他又是怎麼樣成功研製新體制雷達的?

立志報國 苦追領域前沿

這位主動請纓出戰迎敵,攻克雷達盲區的首席專家就是中國科學院及工程院的院士劉永坦老先生。

1936年12月劉永坦出生在江蘇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彼時正值日軍侵華,爲躲避日寇殺害,劉永坦的童年只剩下逃難與顛沛流離。

他曾親眼目睹日軍戰鬥機盤旋空中,無情掃射,我國同胞紛紛倒地,深深領悟到弱國無外交的滋味。

跟隨家人顛沛流離的逃亡經歷,深深影響了劉永坦,在他心中埋下報效國家,建設強國的種子。

新中國成立後,國家安定,劉永坦憑藉優異成績,於1953年,成功進入哈爾濱工業大學的無線電專業就讀,自此,他與國防科技事業結緣。

在校期間,他參與多個國家科研課題,對無線電技術進行探索,隨着研究逐漸深化,劉永坦意識到我國無線電存在諸多技術短板及盲區,若想突破技術關卡,必須要實現自主創新,搭建屬於本國的無線電技術。

劉永坦先在清華大學進修,後公費留學英國伯明翰及埃塞克斯大學,師從知名雷達技術專家謝爾曼。

劉永坦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他深知祖國與學校對他的期盼,等待他學有所成回報祖國,憑藉着深厚的專業知識、過硬的實驗技術獲得謝爾曼賞識,被其破格邀請參與“民用海態遙感信號處理機”項目研發。

該項目可是當時雷達領域的頂尖研究項目,從未有中國人進入接觸到該項目,劉永坦深知此項目的重要性,能參與其中學習相關內容,對於將來建設我國雷達事業,一定是如虎添翼。

1981年,劉永坦順利完成學業,他拒絕伯明翰大學開出的高額薪資,毅然決然踏上歸國的航班。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一切都是國家給予,他只心心念念,想將所學知識,回國一吐爲快,儘快搭建我國自主雷達系統。

舊體制雷達是微波雷達,以直線傳播的形式,勘測目標,再向中心反饋信息。此雷達應用過程十分受外界環境限制,針對我國疆域幅員遼闊,地形多變的特徵,這種雷達存在極大的“視野盲區”,在類似美國F22隱形戰機前,就是如同擺設。

劉永坦透過機窗,望向祖國遼闊的海面疆域,心中萌發一個宏偉的願望:他想讓祖國的雷達技術追擊世界前沿,不再受制於人,中國人要有自己的新體制雷達,絕不讓國家因武器落後而被列國欺辱。

這樣的研究任務對於彼時的中國,可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因爲那時候我國沒有任何實質性成果,且國外對此項技術都未突破。

劉永坦相當於接下一個開天闢地換新顏的任務,一旦研製失敗,那就變成了“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劉永坦沒有在意這些疑慮,歸國後他迅速整理出新體制雷達研製的總體方案和可行報告,向原航天工業部預研部門遞交申請,經相關領域專家商討,最終同意此方案。

寶劍鋒從磨礪出

“這個東西很渺茫,我也不確定它會有結果,如果你們有人不願意參與項目,可以現在退出。”在獲得項目審批後,劉永坦從哈工大內部招收了一批科研人員,組成研究課題組。

最終仍有多名科研人員選擇追隨劉永坦研製新體制雷達,他們勢必要將此事幹出成績,打破我國雷達技術受限的局面。

歸國後的劉永坦被聘任爲哈工大電機系教授,除上課外,他便一頭鑽進雷達研究實驗中,因此項研究所受干擾繁多,他們需要構建全新的理論與技術支撐,從上百萬的噪音中提取需要的信號,所以挑戰難度極高,不少科學界同行都爲他們團隊捏了把汗。

“紙上談兵終覺淺,得知此事要躬行”。劉永坦帶領團隊主持的劉永“新體制雷達關鍵技術及方案論證”項目獲得成功,即將進入搭建雷達試驗站階段,此時國家撥款的資金已所剩無幾,劉永坦心知國家處於艱難時期,他不願再向國家開口要錢。

於是他和團隊中成員,連跑數地,最終選擇在一個臨海的廢棄養老院搭建試驗場地。

年近半百的劉永坦奔走前線,他冒着風雨搭建天線,烈日暴曬下搬運設備,從未喊過一聲苦或一聲累。

因爲資金拮据,使用的設備都是落後許久的,發射機、接收機等等模擬與操作設備常會出現短路現場,爲防止測驗突然中斷,造成損耗,劉永坦一坐便是一天一夜,盯着發射器轉動,生怕漏掉一點數據。

加上生活極爲不便,研究團隊只能住在簡易搭建的帳篷內數月,靠着方便食品充飢,因地處偏僻,與家長更是數月都未有聯繫,但是他們的辛苦付出是值得的!

1990年試驗成功,新體制雷達成功研製,打破雷達“盲區”,即使受到地球曲率的影響,也絲毫不會影響對船艦與戰機等目標的檢測。研究團隊人員紛紛激動落淚,他們等這一天太久了!

由於長時間的高強度體力與腦力工作,劉永坦的身體出現狀況,爲不耽誤研究進展,他一直咬牙堅持,即使無法下牀走路,仍會在牀上選擇辦公,直到實驗完成,劉永坦才放心的選擇入院治療。

醫院內他接受國家頒佈的科技進步一等獎,還被授予國內爲數不多的“雙院士”稱號。

精益求精 永無止境

新體制雷達研製成功後,劉永坦又關注到新的問題,他想將單個試驗站推向工程化實用化,輻射整個中國海域的程度,使新體制雷達達到更高層次的覆蓋面。

劉永坦提出的工程化實用化新體制雷達,得到團隊內成員的響應,向國家再次提交項目申請後,劉永坦的科研團隊與海軍正式簽訂合作協議,新體制雷達型號項目正式被批准立項。

海域雷達防禦體系對於哈工大這個航天科研出身的老牌名校,讓校領導們內心有些忐忑,雖說劉永坦已在新體制雷達研製上取得重大進展,但現在又重開一個課題,着實是個不小的挑戰,對於整個團隊來說。

在海濱廢棄養老院搭建成功的新體制雷達試驗站,還只算個展示品,要將他批量化生產用於實際海軍艦隊上,並且海軍方面還與劉永坦商量,希望能夠打破常規研製過程,直接將研製樣本成功應用,減少部隊試錯成本。

劉永坦卻毫不在意研究任務的艱難,他和團隊的人員說道“研究中肯定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困難與艱辛,如果我們因此害怕就放棄,那就不是搞科研,搞科研本來就要不斷攻克難點與關卡!”

整套系統包括信號處理部分與顯示控制軟件,這兩部的詳細設備都由科研單位,按照劉永坦團隊提供的數據與信息,進行生產,最終送往試驗基地,由劉永坦團隊完成整套系統的組裝及場內外調試,保證一旦投入使用,可直接省去測試過程。

由於時間緊,任務重,上級要求半年內完成所有調試工作,團隊人員於是就住進實驗室,僅在一個月內成功完成場內調試。

整個調試過程中,最易產生突發情況的便是外場調試,外場情況複雜,比如雷達天線的安裝,山體地勢的影響,以及氣候環境的干擾,都會影響數據及性能的分析,加之新體制雷達作爲各國機密技術,即使少數掌握該技術的國家,也不會輕易分享各種情況數據。

如何應對實際環境的突發性,是劉永坦團隊面臨的重要難題,由於缺少指導經驗,團隊成員只能靠自己試驗摸索,即使風吹雨打,也依舊24小時堅守在崗位上,只爲記錄下最真實的數據。

皇天不負有心人,劉永坦帶領團隊成員,僅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便完成新體制雷達對外場調試的所有工作,並將數據整理在冊,五個月後,升級版的新體制雷達技術成功應用於我國海軍海防工程上,他們創造了科研歷史上的神話,將原本長達一年的調試工作,整整縮短爲五個月。

在結束與海軍簽訂的新體制雷達任務後,劉永坦帶領團隊仍奔走在雷達領域,不斷創新,他用自己的努力,一點點填補我國雷達技術的空白,實現曾經深埋心底的願望,保衛着國家安全。

爲表彰劉永坦對祖國國防做出的傑出貢獻,相關部門向劉永坦頒發800萬元人民幣的獎勵,而劉永坦卻在獎勵團隊成員後,將其餘款項,盡數捐贈給母校哈工大的科研項目。

他說:“國家的錢應該用在國家的身上,我只是盡了一箇中國人該盡的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