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傳承這堂課,白先勇要繼續教下去
從教職退休後,文學巨擘白先勇卻沒閒下來,他戮力推廣青春版《牡丹亭》,用崑曲復興中華文化。就如同他筆下的尹雪豔「總也不老」,83歲的白先勇也總是充滿熱情,繼續教導文化傳承這堂課!
提到文學巨擘白先勇,你一定對他的文學底蘊印象深刻,若有機會實際到他家中,那受中華文化洗禮的美學,更是令人陶醉。
白先勇的家在國父紀念館站附近巷子內,整條巷子一樓是一家家時尚居酒屋與潮流餐廳,週五夜晚更有許多時髦男女羣聚談笑;然而,當你推開白家大門,彷彿走進他筆下《永遠的尹雪豔》中那佈置妥貼的客廳,人們到了尹家,與尹雪豔寒暄,就像是回到過去京滬繁華的年代。
白家廳堂中,董陽孜提筆的「臺北人」字畫擺在正中間,周圍白牆高掛着奚淞的禪畫、于右任的真跡,而轉角一整面的書牆,有着滿滿的詩詞古文、現代文學等──加上整櫃的《紅樓夢》,在棕木色的傢俱與地板襯托下,流露出一絲恬靜。
古典的天鵝絨沙發上,堆疊着精美蘇繡抱枕,絲線繡成的翎雀和梅花,在燈光下閃着寶石光;小几上的雪白梅瓶,幾枝火棘掛着如纓絡的火紅果子,如火炬般鮮亮。在那個時間宛如倒流回上海灘年代的空間裡,讓人不禁放下手機與心中雜事,跟著白先勇陶醉在中華傳統文化的美學中。
受訪那天,白先勇優雅從容地靠坐在沙發,看着落地窗旁一張裱了金框的青春版《牡丹亭》劇照,先是笑了幾聲,便興奮地坐起身,講起18年來複興崑曲的點點滴滴,「原以爲退休生活可以就此海闊天空,沒想到卻比過往忙上十倍。」
憂心文化,怕心靈的底垮了
今年已83歲的白先勇,在文學界早已是殿堂級人物,更是各界尊敬的「白老師」,但1994年從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退休後,18年來,他爲了復興崑曲,親自當起「新手」製作人,四處尋求師資、資源,甚至跟着世界巡迴,這不僅是他對於崑曲衰亡感到憂心,更是對於中華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白先勇感嘆地道,19世紀以來,中華文化持續衰微,更受八國聯軍、中日戰爭等侵蝕,「我覺得中華文化的靈魂有種漂泊感,因爲心靈的底垮掉了,」而文化大革命的出現,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自我毀滅。白先勇將傳統文化形容成流水,若是停止就會變成死水,而切掉源頭,下游就跟着乾涸。
就算離開學校,白老師依舊是白老師,「我教了一輩子的書,」過去是教文學,現在則是透過身體力行,走出教室,到世界各地教導所有人關於「文化傳承」這堂課。
此次,白先勇走在前線,爲中華文化揮着大旗,帶領大衆前行。
00年前的《牡丹亭》,吸引400場爆滿觀衆
白先勇對崑曲的着迷,源於十歲時在上海看到梅蘭芳和俞振飛《遊園驚夢》的崑曲表演,此齣戲當時盛況空前,一張票價在黑市需要一條黃金。年紀還小的白先勇,不懂崑曲爲何,但〈皁羅袍〉一段「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至今仍在腦海迴盪。
現今,傳統文化不斷式微,萬人空巷的場景早已不在。年輕觀衆多半喜愛劇情緊湊、特效華麗的好萊塢大片,願意進劇院、甚至是認識傳統戲曲的年輕人寥寥可數。傳統劇團無不尋求創新、轉型,最終大多無功而返。
但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在大環境下逆風而上,就算整齣劇長達九個小時,在兩岸三地巡迴演出時仍場場爆滿,半數以上更是年輕觀衆,至今巡迴也將來到400場。
到底白先勇是如何讓年輕人願意重新坐回劇院?
「表演藝術要存在的話,它一定要符合當代觀衆的審美觀,」白先勇說,崑曲已有600多年曆史,《牡丹亭》的故事至今也有400多年,最重要的就是現代化。
白先勇強調,很多人誤以爲現代化就是好萊塢化,加特效、換場景、改配樂,把戲曲變成流行樂,就能找回年輕觀衆,「那反而失去了本,變得什麼都不是。」
在青春版《牡丹亭》裡,白先勇堅持保留崑曲中腔調、身段、音樂等傳統精髓,但運用現代的燈光效果、舞臺設計等,在現代與傳統間做出平衡。
而過去傳統戲曲表演的男女主角,多是年紀相對較長的資深演員,白先勇大膽啓用年輕演員,一來貼近《牡丹亭》中青春男女的愛情,二來更吸引年輕觀衆目光。「清楚知道哪些不能變,而哪些能改,纔是真正的現代化。」
精煉劇本,白氏美學難超越
白先勇對變與不變的精確取捨,看在陪伴白先勇走過這些年的復興過程、青春版《牡丹亭》攝影師許培鴻眼中,更是有感。
18年前,大衆對於復興傳統戲曲感到悲觀,不看好青春版《牡丹亭》的製作。現今,此齣戲創下的佳績已無庸置疑,在表演藝術界更是無人不知,甚至有些劇團開始模仿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模式。
然而,許培鴻認爲,白先勇製作的青春版《牡丹亭》依然無法被超越,關鍵在於白先勇的文學底蘊,精煉了劇本。
比起其他劇團多着重在傳統戲曲「現代化」,白先勇在劇本方面精雕細琢,甚至對《牡丹亭》原着文本的掌握已完全通透,在原有的55出劇目中,可以精準萃取出《牡丹亭》的精髓。
許培鴻分享,自己從小也是在西方文化的浸染下長大,甚至在接觸透青春版《牡丹亭》之前,不知道崑曲與《牡丹亭》爲何,但這些年跟在白先勇身旁,聽他講戲、詮釋,許培鴻形容自己彷彿進入新的文學世界。
談起白先勇的美學涵養,深耕表演藝術攝影,專研攝影美學多年的許培鴻也格外佩服。他表示,白先勇對色彩、光影等都有所深刻見解,尊重每個同仁的專業,時常彼此交換意見,卻從不馬虎。
像是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裝、道具,直到上臺前一刻都在調整,一樣飾品顏色不對,白先勇都能看出。甚至青春版《牡丹亭》戲服刺繡不如預期,就算蘇州手繡價格是機繡的十倍,也在白先勇堅持下全部重新制作。
知名導演鄧勇星近期推出紀錄片《牡丹還魂──白先勇與崑曲復興》記錄白先勇18年的復興歷程。
鄧勇星以「非常人」形容白先勇對崑曲復興的意志力,無私精神更令人動容,青春版《牡丹亭》轟動兩岸,但白先勇始終一分不拿。
此外,每次海選、製作、排練、募款、巡迴,白先勇都親力親爲,就算不能到現場,也遠端遙控。
白先勇回憶起十多年前,崑曲大師汪世瑜到臺北演出,爲說服對方加入團隊,60多歲的白先勇半夜12點親自堵在飯店門口,等待表演結束的汪世瑜回來,與他促膝長談2小時,直到汪世瑜同意才肯罷休。
白先勇笑說:「其實,我不喜歡旅行,早上也爬不起來,但人要成功,就只好拚了命這樣搞。」
因爲他要的,不僅只是崑曲復興的成功,更是對文化傳承的牽掛。
許培鴻也說,白先勇對於青春版《牡丹亭》,已超越了所有制作人的職責,反而更像是位教育家,時常因文化傳承而感到擔憂。
現今,白先勇最常叮嚀的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員羣,要像當初師父傳授技藝給他們一樣,也要找到弟子傳承崑曲。
爲了幫助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員羣,能有更好的生存環境,白先勇四處募款籌學費;過去許多劇團只力捧主角的生旦演員,但無論生旦淨末醜,白先勇希望每位演員都能有自己的代表作品,積極幫忙尋求資源,好讓年輕戲曲演員得以一代代傳承下去。
盼種子發芽,把文化傳下去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有些人覺得或許是因爲白先勇的名聲,但白先勇亦解釋,青春版《牡丹亭》總共九小時,分爲上中下三場,或許第一場觀衆們會因爲白先勇而進入戲院,但第二、三場依舊場場爆滿,就證明崑曲的美吸引了觀衆。
許培鴻回想起白先勇曾說過的話:「或許100個觀衆裡,只有10個人心中的種子發芽,2個人茁壯,但靠着這2個人,文化也能一個個傳下去。」
未來,白先勇要將復興崑曲的使命交給下一代的演員和觀衆。而白先勇仍是永遠的白老師,不管是文學、戲曲,甚至是中華文化,都會繼續教下去。
本文作者:邱於瑄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2月號416期》)
《遠見雜誌2月號4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