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週刊·兩會特刊||深化產教融合 培育新質生產力 助力江蘇高質量發展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高校作爲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基地和重大原始創新成果的策源地,肩負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重任。常州大學應中國石油化學工業發展的需要而生,爲服務地方發展而興。建校四十六年來,學校堅持依託行業、立足地方,形成了鮮明的產教融合辦學特色。新時代,爲應對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所引發的產業結構變革,滿足江蘇特點、蘇南特色的新型製造體系的產業需求,立足高水平地方領軍型大學的辦學定位,學校革新辦學理念,堅持以立德樹人爲根本,以支撐服務產業創新發展爲目標,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新路徑,全力探索形成產教融合“常大模式”,爲發展新質生產力展現“常大作爲”。

機制創新,引領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新範式

發展新質生產力,高校需要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優化人才培養要素配置方式,讓優質育人要素資源向創新人才培養過程集聚,實現高校創新人才高質量供給。學校深化產教融合機制改革,以科技產業園爲依託、現代產業學院爲核心、技術轉移工作站爲紐帶、產業引導基金爲保障,構建科教產融創一體化平臺,實現人才培養、技術創新、產業孵化的良性循環。

校地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與常州科教城管理委員會共建國家大學科技園。學校全面負責運營管理,突出企業科技創新,圍繞區域產業需求,重點招引科技含量高、產業關聯度大、集聚效應明顯、經濟效益好的企業。設立大學科技園種子資金,扶持具有高新技術的“小、早、硬科技”項目發展,與企業共同建立大學科技園,加強企業與平臺的深度合作,促進高校技術成果和優勢資源與企業的協同發展。目前,國家大學科技園已形成“一核多基地”發展態勢,已有224個初創企業落戶,涉及智能製造、新材料、新能源等新質生產力發展方向,爲學校學生實習和就業提供了重要的舞臺,帶動就業285人。

統籌佈局建設現代產業學院。2017年,學校與常州市人民政府、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等合作共建阿里雲大數據學院,成爲江蘇省內首家大數據產業學院。2020年阿里雲大數據學院入選江蘇省首批重點產業學院,2021年成功入選國家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同時,學校相繼成立了中以機器人產業學院、應急管理科學與工程學院、能源低碳信創產業學院,均入選省級重點產業學院。

成立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學校於2009年成立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常州大學技術轉移中心以“服務地方企業需求,拓寬學校科研渠道”爲宗旨,積極促進產學研協同技術轉移,大力推動科技成果向地方產業轉移轉化。下設鎮江、常熟、克拉瑪依等6個技術轉移分中心,各分中心公司均爲獨立法人,採取自主運營、自負盈虧的市場運行模式。2012年被確定爲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2023年,中心獲批省級科技副總80人,獲批人數位列全省前茅。近3年,技術轉移中心促成到校橫向科研項目共計1500項,科技合同成交額達11億元,科研到款共計6.7億元,科研到款和營業收入均實現逐年增長。

全員融入,謀定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新方案

學校着力調動全體教職工深化產教融合的積極性,統籌推進產教融合“十百千”工程,以學院爲建設主體,以課程教材資源建設爲基礎,以產教融合型師資建設爲關鍵,激發學院、基層組織開展產教融合工作的能動性與投入度,實現學校產業智力支持、人才供給能力大幅提升。

十餘個高質量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圍繞江蘇省16個先進製造業集羣和50條重點產業鏈,以及常州市“532”發展戰略、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與行業頭部企業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係。截至目前,學校重點聚焦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材料、高端裝備製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阿里雲計算有限公司、崑崙數智有限公司等行業頭部企業開展深度戰略合作,共建產教融合育人共同體。

百餘門校企共建產教融合型課程。依託現代產業學院、產教融合重點基地、產教融合品牌專業等載體,聯合行業頭部企業,建設百門以上產教聯動深入、教學成效顯著的高水平校企共建新型課程,同步建設產教融合型系列教材資源,整體實現教學目標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教學內容與行業標準、前沿技術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滿足高素質創新型專業人才培養需要。

千餘名行業企業師資。學校出臺《常州大學“千師千企”行動方案(試行)(2023—2028 年)》。計劃於2023—2028年,推進學校在職教師赴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開展一年以上的掛職、實習鍛鍊或產學研合作等產教融合活動,重點支持與政府部門、行業龍頭企業等機構的合作,通過校企合作緊密機制的建立,發揮入企師資的科技諮詢與服務功能,產教融合、科教融匯育人作用。

科技自強,構建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新路徑

立足學科特色,賦能石化產業升級。學校聚焦產業關鍵技術瓶頸問題解決,深入推進科研創新載體建設。2021年,學校在國內率先開展校企“產學研用”科技創新模式改革,與中石油共建“中國石油-常州大學創新聯合體”,創新聯合體採用實體化運行,遵循“需求導向、全面開放、深度融合”的原則,聚焦行業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匯聚隊伍,整合資源,聚焦重大科學問題與關鍵技術瓶頸,圍繞原創性理論問題及關鍵核心技術瓶頸難題開展聯合攻關,推動創新聯合體的高質量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突出成果轉化,助力地方產業發展。2023年6月,學校成立常州市新能源產業技術創新促進會。作爲促進會秘書長單位,圍繞新能源產業共性關鍵技術與應用創新,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多方力量,加強新能源技術的研發創新和應用推廣,推動新能源產業的技術迭代升級,促進成果應用加速落地;促進會致力打造爲匯聚科技第一生產力、凝聚人才第一資源、集聚創新第一動力的高能級平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實際行動,爲常州新能源之都建設作出更大貢獻。目前,會員企業400餘家,全年技術合同成交額5.3億元,增長65.6%,專利轉讓385件,列全國高校13位,獲中國專利獎1項。

瞄準技術前沿,面向區域未來產業。學校與常州科教城共建合成生物研究院,圍繞常州的合成生物學產業發展,打造常州市合成生物學和生物醫藥領域的基礎研發中心及人才培養基地;聚焦高端工業母機和智能製造系統研發,與大連理工大學、龍城實驗室共建工業母機工程研究院,以“組建大團隊、建設大平臺、研發大成果和支撐大產業”共同推動智能製造行業高質量發展;聚焦新型化合物半導體材料、器件及芯片等關鍵領域,與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武進國家高新區共建集成電路學院,形成以大科研建制爲特色的科研創新共同體,爲國家及江蘇省集成電路產業的高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勇擔責任,釋放地方高校產教融合新動能

學校現爲教育部現代產業學院秘書處單位、長三角現代產業學院協同育人聯盟理事長及秘書處單位,《普通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工作指南》研製牽頭單位,積極爲國內高校深化產教融合內涵建設貢獻常大智慧,相關工作得到教育部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認可,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美譽度與影響力持續提升。

擔任教育部現代產業學院秘書處單位。2021年,在江蘇省教育廳高教處的支持下,學校擔任教育部現代產業學院秘書處單位。截至目前,秘書處已完成2021—2022、2022—2023《國家級現代產業學院年度工作進展報告》,2022年、2023年《教育部特色學院進展報告》等相關工作。2023年2月,常州大學推出“現代產業學院”微信公衆號,總瀏覽量已突破5萬次。教育部現代產業學院秘書處相關工作受到教育部專函肯定。

牽頭成立長三角現代產業學院協同育人聯盟。2021年,爲加快推進長三角現代產業學院合作進程、加強長三角區域合作聯動,在滬蘇浙皖一市三省教育主管部門的支持下,學校牽頭成立長三角現代產業學院協同育人聯盟,與長三角100餘所高校協同開展現代產業學院建設模式探索與實踐,爲擴大區域現代產業學院影響力搭建平臺。

牽頭《普通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工作指南》。2022年,學校聯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牽頭推進《普通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工作指南》研製,助力普通高等學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工作內涵及水平提升,推動產教融合國家戰略落地落實。先後有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江蘇省政協教衛體委員會分黨組書記葛道凱,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副會長孫善學,中國企業國有產權交易機構協會知識(技術)產權交易分會會長、中國石油學會標準化工作委員會主任杜吉洲等全國30餘所高校的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專家參與標準研討工作。

2024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深化科教融匯、充分發揮高校基礎研究主力軍作用,深化產教融合、以技術轉移爲紐帶推動‘四鏈’融合。”面向未來,常州大學將心懷“國之大者”,充分發揮產業創新人才培養高地、應用基礎研究生力軍的優勢特色,勇做產業創新的引領者和推動者,努力爲我國新質生產力發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再增動力、再立新功。

(作者徐守坤系常州大學黨委書記,阿里雲大數據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計算機學會傑出會員,中國石化教育協會常務理事、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江蘇省本科高校專業設置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首批國家現代產業學院負責人,江蘇省重點產業學院建設專家委員會副秘書長,全國石油和化工教育“優秀教學團隊”負責人,江蘇省石油化工過程關鍵設備數字孿生技術工程研究中心負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