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筆記】陳佳琦/撿風景的人——玉山先生的寫生冊
林玉山《尼泊爾及印度遊記》(1982),描繪市集中的聖牛(左)以及佛陀初次說法的聖地鹿野苑。(圖/嘉義市立美術館藏,陳佳琦提供)
▋全是靠自己的眼睛向自然學習
常人說起林玉山(1907-2004),多樂道於現今第一件被指定爲國寶的近現代畫作〈蓮池〉,或好議其畫虎、畫雀之靈動,寫花鳥、憶田園之寧靜。
自來也有不少研究者關注林玉山的寫生底稿,但多點到爲止。及至近年因其後人捐贈大量寫生冊予公部門,作爲林玉山繪畫功力之源的速寫稿,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成爲理解其創作脈絡的依據。
有一本林玉山生前留下的經摺裝旅行遊記,是完成度極高的寫生冊,書封以綾布爲裱,標題《尼泊爾及印度遊記》,署名「壬戌晚冬 桃城人玉山」,且細印「林」(白文)、「玉山」(朱文)兩鈐印。
展開冊頁,書以「山巔尚有千年雪,經夏難溶秋又飄。白皚乾坤神秘境,非明心眼不輕描。壬戌(1982)晚冬西遊印度,首先抵尼泊爾遊覽加德滿都,次往波哈拉,再次搭小飛機探勝喜馬拉雅雪山。連山之偉容,世界其他地方卻無法相比也。」揭開遊記序幕。
鄰頁,是一座高山的速寫。畫中山嵐可分遠中近,遠景羣山淡墨,白雪皚皚;中景棱線分明,皴筆蒼勁;近景濃厚深刻,羣峰在逆光中更現雄渾。這是林玉山從尼泊爾搭小飛機上到喜馬拉雅山所見的景象,就像空中攝影一般,林玉山在飛機上也畫畫,筆墨與速寫本就是他的照相機,用以捕捉眼前景緻。
這張速寫,發展成爲〈高山夕照〉、〈喜馬拉雅雪山圖〉等幾幅大作,讓原本就以擅畫臺灣高山的他,開拓嶄新題材意境。畫水墨的人,像他這樣看什麼畫什麼,甚至展現飛機視角的,當時幾無其他。可以說,林玉山一直秉持着「寫生」的精神,就像他在1978年一篇討論國畫寫生重要性的文章曰「古人作畫哪有稿本可臨,全是靠自己眼睛向自然去學習」,一語道破傳統水墨只重粉本的侷限。
▋比IG更精采的寫生冊
林玉山的畫作,不論水墨膠彩,不論虎雀花鳥,不論高山海角,一切來自他的雙腿親臨、雙眼觀察與動手寫生。他身後留下大量寫生冊與畫稿,證明了這件事。
1983年元月的寒假時分,已從師大美術系退休六年多的林玉山,年紀七十有六,身體仍十分硬朗。當時他參加了一個由師大美術系老同事,也是中華民國美術教育學會理事長的袁樞真所主辦的寫生旅行,一行人遠赴尼泊爾、印度遊歷。同年夏天,一行好友在龍門畫廊舉辦印度寫生聯展,包括陳銀輝、陳景容、鄭善禧等畫家。
推測林玉山當時應也推出了彩墨高山之作。可有意思的是,他也留下了一本彷如藝術家手工書的《尼泊爾及印度遊記》寫生冊,後來更發現,另有一本題名爲《尼泊爾印度寫生集001》之速寫簿,藏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後者以鉛筆淡彩速寫,充滿路途中運筆之動感。對比之下,這本綾布裱裝的手工遊記,則顯得慎重許多,像是旅行結束後的回憶留念。
冊中收錄九幅畫,除喜馬拉雅山,林玉山還畫下了加德滿都的梯田、沿山壁載貨運行的驢羣、印度恆河中的沐浴者、市集中的聖牛、石窟遺址,甚至是高樓與貧民窟對比的孟買景色。這本冊頁就像精選集,匯聚了這趟尼泊爾印度行的重點,彷彿一本充滿旅次回憶的相簿。
近日在嘉義市立美術館的「拾景剪影──林玉山的寫生與旅行」展覽中(展至2025年2月9日),寫生冊首次現身,以全幅展出可讓觀者一起跟着林玉山,回到五十年前晚冬的這場旅行。同時展覽中也可窺見林玉山斯文瘦削的外表下,實則是一敏捷的旅行愛好者,他的創作根源來自「勤於寫生」,且是用雙腳親臨現場的自然觀察。
我想,林玉山的寫生冊,簡直比我們的IG都更精采,鐵定的。(本文作者爲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