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無數孩子拼補課,真正的學霸卻從不補課?
一提到“補課”,家長的腦海裡,彷彿閃過一幅幅“別人家孩子”學霸加成的畫面:
書寫筆跡整齊、成績穩如泰山、甚至對未來走向信手拈來。
於是,這場“看誰家孩子補課”比賽開局一發不可收拾——小學補得快,初中補得狠,高中更是不能掉以輕心。
你想讓孩子不上補習班?那可能得有鋼鐵般的意志和對孩子潛力的信心。
補課彷彿成了進入重點高中的一把鑰匙,不補,就像在跑道上起步還沒踩油門。
補還是不補,糾結就在這兩難之間。
但事實上,補課真的等於學霸之路?
走進“重點高中”這道門檻,靠的是“學霸基因”還是“補課天賦”?從小學低年級一路拼到重點高中,往往補課的陣容浩浩蕩蕩,而真正能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成爲當之無愧的學霸,補課與否反倒沒那麼重要。
因爲比起“補課”能帶來的知識灌輸,重點高中的那塊領地,更需要的是獨立思考和深度學習的能力。
那麼,那些從未補課卻一路穩步向前的孩子,他們究竟擁有怎樣的“秘訣”?
01 補課帶來的是幫助,還是依賴?
補課像什麼呢?
就像你每天上班卻還要花錢買張VIP座位票,美其名曰“更接近成功”。
然而事實往往令人啼笑皆非——小明的媽媽在孩子小學一年級開始補課,每天下班趕着帶孩子往補習班衝刺,風雨無阻。
到了六年級,她發現孩子連作業都不願自己動手了,總在等“補課老師來講解”。
有一天補習班臨時停課,她家的小明直接找來隔壁同學補習了一通功課,她媽媽心裡琢磨:
這錢花的,到底是爲成績還是養個“坐等型學霸”?
隔壁張太太,每天朋友圈不是分享補課經歷,就是曬孩子“努力學習”的圖。
然而真正耐人尋味的是,她家娃一天不補就“坐立不安”。
某日,張太太下決心“斬斷補課依賴”,把娃送到鄉下過了個寒假。結果回來後,她驚奇地發現,娃終於不再迷信補課,而是自己動手做題。
張太太含淚感慨:學霸是補出來的,但自我驅動纔是娃走得長遠的法寶。
至此她深刻體會到了:
“解脫”不一定是放手,而是找到內心驅動力的真相。
02 補課成效不均,難道是因爲拼不起?
這些年,在我們小區裡有個有趣現象:補課頻率與經濟水平成正比。
比如王阿姨的孫子,在鄉鎮小學上學,她自覺孩子在農村“起點低”,拼命攢錢送孩子補課。
每週三節數學外加兩節英語,生怕孩子落後。幾個月後,她心疼得直皺眉頭:錢花了,但孫子的成績依舊平平。
反觀隔壁不補課的土生土長鄉鎮孩子,卻因好奇心使然,自學了不少難度不小的題型。
她恍然悟道:
補課與其砸錢,不如激發興趣,真學霸從根子上求知。
小李一家人搬到市區,看到周邊同學家長無一例外都在補課,深感“教育資源競爭激烈”。
小李媽索性也給孩子報了滿滿的課程,然而小李並沒因此成績突飛猛進。反倒是隔壁小區的同學,每天放學早早回家,充分利用學校學習內容,沒進補習班的門,卻成績穩定在前列。
小李媽這才頓悟:“補課不代表必勝,把握住課內知識才是關鍵”。
03 補課不敵深度學習,自主思考纔是最終法寶
麗麗媽總覺得,“補課”是穩上重點高中的敲門磚,每週不惜時間陪伴左右。
可在初二全市模擬考後,她突然發現,平日不補課的同學成績突飛猛進,麗麗反倒被超過。直到麗麗媽與老師深入溝通,才恍然大悟:孩子關鍵是靠“自主思考”而不是“知識填充”。
她不禁感慨:原來真正的學霸不是跟補課,而是走自己的路啊。
又比如老李家的孩子,一直是補課領域的“骨灰級”選手,從小學到高中無一不報。
然而多年後他才發現,同學中不補課的幾位反而走得長遠。
身邊朋友調侃他:“學霸的起跑線不在補課班,而在課堂裡的那個自主求知的腦袋瓜!”
老李陷入沉思——補課之路難道只是對分數的依賴,而忽視了孩子內心對知識的渴求?
所以說,在補課成風的今天,家長不妨把視角放寬一點:
不一定所有孩子都需要補課,那些不依賴補課,卻依舊成績優異的孩子,靠的是一種自我驅動的求知慾。
這種學習習慣,纔是打破“補課等於學霸”思維的核心。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放慢步伐,幫助孩子建立對知識的獨立思考,培養他們對學習的真正興趣,補課與否並非成敗關鍵。
與其追逐補課,不如迴歸課堂,把握住每一次課堂學習的機會,爲孩子打造一顆求知若渴的“學霸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