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臘月二十三是北方小年?其實都怪雍正皇帝太扣了!

二十三,糖瓜粘!

從臘月二十三這一天開始,很多北方的中國人正式進入了新年過年的流程——小年。

中國人過小年的歷史很久遠了,早在晉代周處所作地方風物誌《風土記》上就記載:

"臘月二十四日夜,祀竈,謂竈神翌日上天,白一歲事,故先一日祀之。"

意思是在臘月二十四晚上要祭祀竈神,因爲竈神臘月25日要上天彙報工作,所以要提前一天祭竈。

到了南宋時期,南宋范成大寫《祭竈詩》就說:

古傅臘月二十四,竈君朝天欲言事。

雲車風馬小留連,家有杯盤豐典祀。

豬頭爛熱雙魚鮮,豆沙甘鬆粉餌團。

男兒酌獻女兒避,酹酒燒錢竈君喜。

婢子鬥爭君莫聞,貓犬角穢君莫嗔;

送君醉飽登天門,杓長杓短勿復雲,乞取利市歸來分。

從范成大的詩裡我們可以看出,南宋時期也是臘月二十四祭竈,祭品還有豬頭、雙魚、豆沙、粉餌,酒等等;

還提到南宋時祭竈是男子的活兒,女子要避開;有請竈君忘了一年來家長裡短的閒話,上天取了利市再回來。

這些風俗和今天我們民俗裡要上供糖瓜粘竈王爺的嘴巴,讓他上天言好事幾乎一致。

明代陳士元在《俚言解》中就說:“宋人以臘月二十四爲小節夜,三十日爲大節夜。今稱小年夜,大年夜。”

可以看出明代也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

那麼小年是如何變成北方在臘月二十三,南方在臘月二十四的呢?

這其實都要怪雍正皇帝太摳了。

雍正皇帝在位時,極爲節儉,他甚至專門針對宮內剩飯剩菜太浪費下了一道命令:

剩飯剩菜不許隨意倒掉,(食畢有餘者,切不可拋棄溝渠)。如果人不能繼續吃的,可以給貓狗吃。如果貓狗也不能吃的,則曬乾之後,給飼養的鳥兒吃,決不可丟棄(再不可用,則曬乾以飼禽鳥,斷不可委棄)。我會派人隨時稽查,如果再讓我發現有隨意丟棄食物的人,必定嚴加治罪。

清朝皇家早期時要在臘月二十三日在坤寧宮舉行祭神儀式;

然後臘月二十四還要舉行祭竈儀式;

皇家的祭祀可不比民間,一般要準備黃羊、打糕、搓穆丹(穆丹,滿語,類似麻花)、安神、備香燭,還要設神牌、香爐、拜褥等等光陳設的各種供品即達33種之多,還要有非常繁瑣的祭祀流程。

雍正皇帝認爲連續兩天祭祀太浪費了,乾脆把祭天和祭竈合併到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算下來能節省不少宮內用度。

皇帝起了帶頭作用,下面的王爺、大臣自然有學有樣,都開始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竈了。

因爲北京是北方的政治中心,很快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祭竈的習俗就在北方流傳開來,南方因爲長江阻隔,還堅持了兩千年來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習俗。

而且因爲皇家帶頭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爲了體現皇家尊貴和讀書人的特權,後來還多了“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把過小年的時間和封建階級聯繫特權在了一起,意思是官員和讀書人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老百姓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待在水上的船家人只能在臘月二十五過小年。

進入新時代,在現階段沒有古代那麼嚴格的要求和講究,只要一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無論是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四過小年,都是開開心心、幸福美滿的一年。

在今天,春節文旅也成爲了新的年俗活動,各地都推出了很多趕大集、逛廟會、賞花燈的精彩活動。

比如在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裡,就有大運河邊的“龍年新春-享趣通州”大運河新春遊園會,還有藝術家雲集的宋莊市集……

裡面有傳統文化、傳統非遺的展示,也有各種小吃品嚐,還有投壺、套圈、鏢棚這樣的傳統遊戲,還能看到精美的漢服秀。歡迎大家來通州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