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老年羣體築牢健康防線
轉自:南京晨報
隨着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年人羣的健康需求與日俱增。“老年患者到醫院看病,看診科室多、檢查多、開藥多是常態。”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江蘇省老年醫院)副院長、老年醫學科主任歐陽曉俊說,“在過去‘以疾病爲中心’的專科疾病治療模式中,每個專科之間相對獨立,單病診治造成的檢查重疊、治療交叉,不僅增加了醫療費用支出,還可能會降低治療的效果。”
爲讓更多老年人老有所醫、醫有所靠,老年醫學科應運而生。區別於單獨針對某種疾病,老年醫學科會根據老年患者所患疾病及身體基礎狀況,進行綜合、全面的治療,最大限度地改善或維持其身心健康、社會功能以及生活質量。
“多病共治 聯合用藥”個性化診療服務更便捷
前不久,86歲的李奶奶因骨質疏鬆性骨折入院,手術後便住進了老年醫學科。住院期間,李奶奶還被診斷出患有肌少症、腦梗死後遺症以及糖尿病等多種慢性疾病。“我母親的健康狀況一直不太好,經常生病,每次去醫院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幾個毛病看下來,吃藥就得吃一大把”,李奶奶的女兒感慨道:“這次手術後,醫生說幾個毛病要一起看、一起管,經過這幾天管牀醫生的治療,吃的藥減少了,但她的精神頭比手術前還要足。”
面對絕大部分老年患者“多病共存”“多重用藥”的狀態,該院老年醫學科陸冰副主任醫師表示,“爲老年人看病往往不能只關注‘看病’本身,而是要跳出某一種疾病的侷限,重視‘全人’管理,整體考量老年患者的各種疾病尤其是慢性病。再通過‘多病共治’‘聯合用藥’,爲其制定個性化的疾病診療方案,這樣能在減少重複用藥、重複檢查的基礎上有效控制疾病進展,降低併發症風險,進一步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疾病預後。”
“全人 全程 全隊”一站式診療更高效
半年前,68歲的劉阿姨不小心劃破了腳,因其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所以她本人及其家屬都十分擔心腳傷難愈。果不其然,雖然經過了兩個月的護理換藥,但腳傷仍遷延難愈,甚至發展到了無法正常行走的地步,嚴重影響了劉阿姨的日常生活。經人推薦,劉阿姨來到了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老年醫學科。收治入院後,該院團隊首先對其進行了包括營養、足部血運情況、血管神經功能等一系列綜合評估,並根據評估情況制定了個性化的治療方案。
在詢問病史的過程中,團隊發現劉阿姨因認爲自己有糖尿病,所以日常飲食非常簡單,以蔬菜雜糧爲主。劉阿姨憂心忡忡地說着她的顧慮,“真是想吃又不敢吃,害怕一吃血糖就會升高。”“所以,我們在診療過程中,除了針對她傷口局部進行清潔護理,注意改善局部的血運和神經的滋養來促進傷口癒合,還重點在控制血糖的基礎上,增加營養,包括蛋白質攝入。”陸冰表示,“很多老年人都存在這種誤區,所以治療是一方面,給予其正確的健康宣教、健康指導也很重要”。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調理,加上出院後的隨訪指導,僅一個月,劉阿姨的傷口就完完全全癒合了。
據介紹,除了“全人”管理”,“全隊”“全程”服務也是老年醫學科的重要理念,真正爲老年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務”。
重視人文關懷,醫療更有“溫度”
走進老年醫學科病區,新鮮的綠植、溫馨的卡通插畫、醫患互動的珍貴影像隨處可見,各種點綴爲這個空間增添了一抹勃勃生機。
“我們想打造一個溫馨、舒適、友愛的醫療環境,讓老年患者的治療和康復過程變得更加舒心一些,就像在家裡一樣。”老年醫學科一病區護士長沈曉星說。在這裡,老年患者的平均年齡能達到80歲,90歲以上也十分常見。針對高齡、超高齡老人反應能力下降、行動不便、怕跌倒、怕墜牀等情況,科室從空間佈置入手,儘量騰挪出充足的活動空間,在安全的前提下給予老年患者一個相對寬敞、無遮擋的空間進行康復鍛鍊。另外,還通過增加衛生間扶手、緊急呼叫鈴、體重測量坐秤,以及張貼“強營養、防誤咽、防跌倒”“起牀三部曲”卡通提醒牌,配備比較醒目的時鐘、溫度計、溼度計,給老年患者提供一些適當的生活幫助。
在實際診療中,我們發現老年人的整體健康狀況、疾病痊癒的週期往往和穩定樂觀的情緒呈正相關。對此,科室在日常工作中高度重視人文關懷。患者入院時,護士會主動迎接並詳細介紹病區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感與恐懼感。住院期間,也會進行耐心的健康教育與指導,幫助其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此外,“我們還通過人工智能護理機器人、感應式牀墊等新型設備,在給老年患者提供輔助醫療的同時進行一些健康互動,給他們帶來一些新鮮的體驗感,進一步緩解住院的緊張感。”“有位老年患者出院後給我們發來感謝信,稱讚我們是一支讓病人‘安心、貼心、舒心、稱心’的團隊。我們也會一直朝這個目標努力,盡全力爲老年患者提供更加有效、優質、友善的醫療服務。”沈曉星說。
通訊員 張婷 穆婷婷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孫蘇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