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我們花這麼多錢? 研究:支付方式增加太多
(首圖來源:Unsplash)
【文‧黃嬿】
儘管通膨高、利率高,經濟學家一再評論這種熱情無法持續,但支出仍在飆升,去年美國消費者支出達創紀錄 19 兆美元,除了可能錢真的很多,經濟學家認爲,可能原因是現在多元支付種類太多,人們失去控制花錢的能力。
麥肯錫調查顯示,2023 年 73% 消費者用手機或網路支付,高於 2019 年 46%,人們也更願意用 Apple Pay、Google Pay 等行動支付。富比士顧問 2023 年調查顯示,超過 53% 美國人表示使用數位錢包頻率高於傳統支付。
北卡羅萊納大學研究無摩擦支付教授指出,支付方式越順暢,人們花錢就越多,因便利性讓人們更輕鬆享受購物,消除買東西付款的不便處,這種數位支付就稱爲無摩擦支付。
無摩擦支付促進非理性消費
以前研究就發現,信用卡會增加支出,因人們無法立即看到銀行帳戶金額減少,無法真實認知到花多少錢,無摩擦支付進一步擴展,讓人們更難理解按一下按鈕,或刷一下手機就代表花錢。
研究顯示,手機支付花錢速度比信用卡更快,平均 29 秒,信用卡還要 40 秒。 人們行動設備使用率提高,信用卡交易金額就增加 9.4%,交易頻率也增加 10.7%。
無摩擦支付增加開銷的原因,一部分是心理帳戶概念。新支付通常會在腦中增加新心理帳戶,感覺有個需填滿的新支出桶,最後導致超支。
專家解釋,花錢和省錢選擇往往非理性,如用路上撿到的 100 美元揮霍,同時節省薪資每分錢,或透過各種支付購物,會在同件商品花更多錢。
經濟學家表示,「先買後付」或 Apple Pay 等都視爲單獨帳戶,造成新支出。以往研究就發現,消費者舊信用卡消費行爲不變,但收到新卡就會揮霍,比沒有新卡的人多消費 26%。
總而言之,易用性減少花錢心理影響,導致更頻繁和盲目消費。除了非理性心理帳戶,另一個原因是數位支付系統興起,造成不同選項的分散世界,人們很難追蹤所有花錢管道。
專家表示,消費者經常因支付方式太多,而忘記自己哪邊有支出。研究發現,要求消費者估計每月 Uber 等乘車共享應用程式花了多少錢,正確答案通常是估算的兩倍。
要如何找回消費理性?專家建議,不使用無摩擦支付、開啓付款通知、設定支出上限並設定提醒、設立財務目標,最後是延遲滿足,購買前留些時間暫停或冷靜。
【本文章由科技新報授權提供,更多精彩內容請詳科技新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