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玲:愛情裡最讓人受苦的,是對事情的看法

圖文提供/魅麗雜誌

漸漸明白愛是什麼

「你愛我嗎?」「很愛。」「有多愛?」「很愛很愛。」這樣的對白,是很多愛的伴侶經常有的呢喃,彷彿在這樣的問答之後,彼此可以更加確保關係上的合理性,也可以暫時舒緩一方的不安全感。但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這樣的問答,也許只是把「愛與有多愛?」這類型問題答案,放在自己以爲已經知道的相處品質裡。

不要讓我最後才知道

她在看完我談兩性外遇書寫《親愛的.我們還要不要一起走下去?》而來,但是她的男人並沒有外遇,而是很多事不讓她知道,這讓她感到很不受尊重。

「他什麼事都想瞞着我!但什麼事我都會知道。每當透過別人告訴我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很窩囊、很沒用、很不受尊重,我甚至開始天天懷疑他,於是他開始改信箱帳號、改手機臉書密碼,他沒有做壞事爲什麼要這樣?我開始常常跟他大吵……吵到我都想去自殺了……。」

在愛的關係裡,最讓人受苦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很多時候,釐清自己真實的想法,是面對自己一個很重要的關鍵:「我到底在氣什麼?我真正傷心的是什麼?我最在乎的又是什麼?這些痛苦都是對方帶來的?還是我自己歸納與結論的?」

她突然淚崩了:「從小,我的母親經常向我哭訴爸爸是如何欺瞞她,母親後來自殺了,全是因爲爸爸騙走了媽媽辛苦存下來的錢,拿去給外面的女人投資期貨,最後,媽媽什麼都沒有得到便離開了我們……我不要像媽媽一樣、我不要像媽媽一樣……。」

原來,在關係裡,絕大部分的情結都來自父母,每當我們越不想像父母一樣,卻正承襲與演繹父母的一切,我們自然演起了父母在愛裡的受害角色,無法自拔地讓另一半、甚至是讓整個命運配合演出。其實,當時父母之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是我們解不開也理解不了的,但我們卻在這些沒有答案的情境裡,複製或延伸了那些不屬於我們的受苦模式

信任是最好的解藥

透過情緒最初的釋放之後,她開始被引導到最平靜的空間裡面對真相:「我氣的其實是,他每月薪水都不夠用,是我的薪水在養這個家,他賺的錢其實比我多,但錢都到哪裡去了?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本期【魅麗雜誌 84期/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