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詰:阿秒激光有啥用?爲啥它值得一個諾貝爾獎?
202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 3 位研究阿秒激光的科學家,但周圍大多數人看到“阿秒激光”這幾個字就跟看到火星文一樣,不知道是啥。希望本文能幫助你增加飯後談資。
諾貝爾物理學獎對激光這個領域一直就很垂青,在今年之前,至少已經有 6 個諾獎都是跟激光的研究和應用有關了,今年又來一個。
如果我們回到 1960年之前,你去跟世界上任何一個人描述激光,差不多就像跟一個盲人描述顏色一樣,很難讓他理解激光是什麼。但是今天,5 塊錢就能買到一支激光筆,幼兒園的小朋友就知道什麼是激光。
不過,大多數普通人描述激光大概只能想到一個詞,就是“顏色”。在我們的印象中,激光是五顏六色的。激光顏色的本質就是激光的頻率,或者說波長。波長和頻率之間是一個簡單的換算關係,它們的乘積等於光速。
那你還能想到更多描述激光的形容詞嗎?
對,你可能想到了亮度。沒錯,激光筆的發射功率越大就越亮,也越熱,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有些激光筆甚至能點燃火柴。
還有嗎?估計想不出來了吧?
其實,在專業人士這裡,描述激光,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參數,它叫:脈衝寬度,簡稱爲“脈寬”。
要理解什麼是阿秒激光,關鍵就是要理解什麼是脈寬。
在激光剛被髮明出來的時候,激光是一種連續發出的光。什麼意思呢?我們不妨把激光筆想象成一把滋水槍,發出的激光想象成水流。一般的滋水槍,扣動扳機時,水流是連續不斷地從槍口噴出的,這就是連續激光。
但也有一種滋水槍,扣動扳機的時候,水流是以一個非常短的間隔,一小股一小股噴出的,就好像發射一顆顆水子彈一樣,這種滋水槍通常都比連續發射的水槍有更強的衝擊力,打得更遠。
其實,激光器也是這樣,有些激光器可以把激光分割成一小股一小股,以極短的間隔時間射出,這種激光就被稱爲“脈衝激光”。不過,我們人的眼睛有視覺殘留,當發射的頻率快到一定程度,肉眼就看不到一顆顆激光“子彈”了,我們看到的依然是一束連續的激光。脈衝激光相較於連續激光的優勢就是能獲得更高的功率,把激光脈衝分割的越小,發射的頻率越快,每一顆激光子彈的能量就能做得越大。
科學家們把每一個激光脈衝的間隔時間稱爲“脈衝寬度”(簡稱爲脈寬),所以,脈寬的單位就是時間單位。一束每隔 1 秒發出一顆“激光子彈”的激光,它的脈寬就是 1 秒,這種激光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秒光”。但是,對於脈衝激光來說,1 秒實在是太長太長了,我們需要更短的時間單位來描述它。
於是,就有了“納秒光”,它表示激光的脈寬等於 1 納秒,也就是 10億分之一秒,用科學計數法就是10-9秒
脈寬再小一級叫做“皮秒光”,1 皮秒等於 1 萬億分之一秒,10-12秒。
再小一級叫做“飛秒光”,1000萬億分之一秒,10秒。
再小一級就是這次諾貝爾物理學獎裡面的“阿秒光”了,1 阿秒等於 100億億分之一秒,10秒。這個數字實在太小了,普通人很難有概念。這麼說吧,假如我們把 1 阿秒想象成是 1 秒那麼長,那麼 1 秒就等於 317 億年這麼長,比宇宙年齡還要大 1 倍多。
所以,阿秒激光是迄今爲止,人類能夠製造出來的最短時間間隔的東西,製造阿秒激光的方法就是這次幾位諾獎得主發明的。簡單來說,就是用一束飛秒激光去轟擊某種惰性氣體,就能激發出脈寬更小的阿秒激光。轟擊不同的惰性氣體就能產生不同類型的阿秒光。
那麼,阿秒激光有啥用呢?爲啥它值得一個諾貝爾獎?
用處當然很大啊,總的說來,阿秒激光打開了一扇通往電子研究的極端超快運動過程的大門,爲人類進一步研究微觀世界創造了一把強有力的工具。
這種涉及量子物理學領域的知識,想直接解釋清楚,幾乎是不可能的,作爲科普來說,我還是隻能通過類比的方式讓普通人能大致理解個一二。但我想再三強調,類比永遠不是真正的物理學,你只能把這種理解方式當作一種社交貨幣,在飯桌上吹吹牛皮是可以的,千萬別在此基礎上胡思亂想,發明自己的理論哈。
玩過攝影的人應該都能理解什麼是快門速度吧?
我們要拍攝的對象運動的越快,就需要越高的快門速度,快門速度不夠的話,拍出來的照片或者視頻就會有拖影。
在視頻拍攝中有一個參數叫做“幀率(fps)”,也就是一秒鐘拍多少張照片的意思。我們用手機拍攝的視頻,一般是 30fps,一秒鐘拍攝 30張照片,用來記錄日常生活中的畫面基本夠了。
但是,如果你用手機拍一個水滴入水的畫面,基本上什麼也拍不到,因爲水滴入水的速度太快了。但是,如果我們用高速攝影機來拍攝水滴入水,就能清晰地看到水滴入水的全過程。
攝影機的幀率越高,就能記錄下越多高速運動對象的細節。
早期的高速攝影機爲了獲得更高的幀率,那真的就是玩命地提高快門的開合速度,相機中是真的有一個高速開合的“門”。但我們想想也知道,通過這種機械的方式來提高快門的速度,很快就會撞到天花板,不可能太高。
那怎麼辦呢?工程師們就想到了脈衝激光。你想想,脈衝激光的本質與快門其實很像,都是在一定間隔時間內完成一次動作。假如有一個對象在做高速運動,我們用一束脈衝激光照射它,理論上它是一亮一暗,就好像攝像機的感光器件被一次次曝光一樣。然後,我們再把被對象反射回來的激光收集起來,形成數據流,在計算機中利用算法來還原出被拍攝物體的樣子。
你腦子中可以想象有一把連續發射的機關槍,在槍口前面有一輛快速開過的汽車,假如子彈發射的頻率不夠快,那麼很可能打不到車子,或者只能打中很少的幾次。被反彈出來的子彈越少,我們得到的汽車信息就越少。
所以,脈寬越小的激光,相當於發射頻率越快的激光槍,就能拍攝到運動速度越快的對象。
用納秒光可以拍攝到各種化學反應,比如結晶的過程。
用皮秒光可以拍攝到分子尺度的運動。
用飛秒光可以拍攝到原子尺度的運動。
而用阿秒光可以拍攝到原子內部,也就是電子尺度的運動。打個比方來說,阿秒光就好像人類終於製造出了一支能刺入原子內部的探針,直接觸碰到電子。
這就是目前人類能直接探測到的微觀世界的極限。
但這夠不夠呢?還不夠。
未來我們還需要更短脈寬的激光。1 阿秒,也就是100億億分之一秒,聽上去已經是一個短到令人荒謬的時間。但是,人類已知的最短時間單位是普朗克時間,也就是10秒,假如把 1 普朗克時間想象成 1 秒,那麼,1 阿秒就相當於 3170 億億年,是宇宙年齡的 2300萬倍。
這麼想來,人類的壽命還是挺長的,不是嗎?
這就是今年的物理諾獎,你秒懂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