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 新冠病毒 上海 香港 臺灣

旺報社評

Omicron本土病例頻創新高,中央疫情指揮官陳時中坦承,病例數有可能破萬,但他依然垂涎臺北市長選舉,無心防疫,以至於防控策略思慮不周,搖擺不定,地方政府各行其是,「灰犀牛風暴」迎面而來。對照上海、香港前車之鑑,前景令人憂心。

上海重症率極低

上海1周以來每日新增病例突破2萬,因封城而出現的物資供應不暢、食品價格高昂、急救需求受阻、方艙環境不佳等亂象,並未動搖北京「動態清零」的決心,使出洪荒之力找出所有感染者,並儘快轉運至集中隔離所,代價龐大但有效。在中央堅定政策指導下,上海指數增長現象已經遏制,疫情可望漸漸趨緩。

無論外界如何評價,大陸動態清零防疫模式,是考慮成本與風險後的最佳選擇。大陸有5200萬60歲以上老年人未接種疫苗,內陸三、四線城市和廣袤鄉村的醫療、檢測、隔離條件,難以承受躺平的代價。以犧牲上海、吉林等零星爆發省市爲代價,換取大部分地區的正常生活、社會運轉,是成本較低的理性抉擇。再加上大陸向來擅長「集中力量辦大事」,從2年前武漢封城,到去年底西安封城,再到已實現「社會面清零」的吉林,相信上海疫情受控、社會解封只是時間問題。

兩岸體制、政府能力、社會形態不同,臺灣當然無法照搬大陸防疫模式。但也不應該以看熱鬧、不屑一顧乃至幸災樂禍的心態看上海封城引發的問題,而應該冷靜觀察分析上海疫情的變化,找出上海重症率與死亡率極低的原因,用來自我借鏡。

至今上海Omicron未造成死亡個案,僅1例重症,除了新變種病毒本身的特質外,還有3個原因:

第一,上海將最好資源留給中症(大陸稱「普通型」)患者,包括頂尖醫療專家、先進藥物和器械、保證「一人一策」對症下藥、中醫輔助治療等。

第二,官方明確拒絕居家隔離,並要求新增確診者「日清日結」,採檢陽性當天就要送去隔離救治,避免輕症在家拖成重症。

第三,上海疫苗完整接種率逾9成,陸產疫苗雖難以阻止變種病毒感染,但數據證明,打齊3劑可以有效避免出現重症、死亡。

港隔離設施不足

香港則是負面教材。香港3月中旬疫情最高峰時,70歲以上第1劑接種率僅58%,釀成了8000餘人病亡、醫療資源崩潰的慘劇。直到現在,香港80歲以上高齡長者的疫苗完整接種率依然尚未過半。另一個疫情失控的原因,是港府前期隔離設施準備不足,儘管後期在北京援助下新建1萬餘間臨時隔離病房,但至少幾十萬人完全未納入政府防疫體系規管、監測,許多確診者私自違反居家隔離規定,四處傳播病毒,以及多位確診者在家中病亡的情形。

相對而言,新加坡經歷去年「與病毒共存」陣痛期後,已經找到了兼顧防疫和經濟的道路。儘管Omicron也給新加坡帶來較大規模的感染,但醫療資源未出現擠兌,社會運作如常,死亡人數也控制得很低。新加坡是一個基於嚴刑峻法的威權體制,當局對居家隔離、出入社區的疫苗接種要求極爲嚴格。臺灣老百姓既希望政府管,又不想政府管太多、限制自由,新加坡的防疫經驗雖然亮眼,但臺灣只能「看看就好」。

不管政府拋出多少新概念,從蔡總統、蘇院長「不允許病毒肆虐」的表態可以辨識,臺灣主流民意拒絕「躺平」、要求政府全力防疫並保障人民健康。但現實非常殘酷:臺灣75歲以上疫苗加強針覆蓋率不到6成,長照場所危險性極高,相較港府推出「長者疫苗上門」服務力催接種率,臺灣至今仍未有積極措施。臺灣進口新冠特效口服藥到貨量嚴重滯後,而香港已經爲超過2萬病人開出處方。臺北市集中檢疫所只有2000間,恐趕不上疫情爆發後的需求,如果後期被迫以居家隔離爲大宗,居家期間如何遠距問診、如何防止感染外溢、如何保障居家者民生需求,這些問題陳時中準備好了嗎?

防疫既是科學也是政治,民進黨政府只玩政治、忽視科學,陳時中防疫團隊如同一個懶惰而僥倖的守城士兵,兵臨城下還滿腦子喝酒吃肉,最後一定是慘敗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