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 習近平不同普丁 更具戰略定力

旺報社評

俄烏戰爭爆發後,國內外輿論不免拿臺灣與烏克蘭相互比較,很多人認爲中俄都是威權體制,領導人都是強人,強人都有好戰傾向,因而擔心臺海衝突。美軍印太司令部司令阿基裡諾就表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讓我們學到的第一課就是:「中國大陸攻臺可能真的會發生。」

雙頭鷹 普丁豁出去

領導人是否好戰,除政治體制因素外,更重要在領導人的出身背景與政治經歷。美國二戰後期接任羅斯福的杜魯門總統,個性、決策風格都與羅斯福極不相同,外交決策因而出現180度的轉變,戰後國際格局隨之改變。民主國家都不免如此,遑論威權國家的政治強人。

普丁與習近平都有強烈的使命感,都靠打擊腐敗集中權力,集中權力後還延長任期,希望完成歷史「未竟之志」。如果揮軍烏克蘭,成功抗拒北約東擴,可以成爲普丁連任的籌碼,人們自然聯想到習近平,會不會以臺灣爲祭旗,合理化取消任期限制。這個推論看似合理,但兩人國內支持度都相當高,國內社會與經濟基本穩定,政治對手挑戰的壓力也不大,並無必須出兵的理由。

普丁出兵烏克蘭有北約東擴的壓力,與其個人經驗所形塑的國際觀與歷史觀不無關係。普丁出生於1950年代,成長過程見證蘇聯由盛轉衰,終至滅亡的過程。他最早任職於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KGB),情治單位的訓練也讓他養成強烈的愛國心與堅毅的性格。蘇聯解體後進入俄羅斯聯邦政府工作,獲得總統葉爾欽的賞識在1999年中任命爲總理,從此平步青雲。

幾乎整個後冷戰時期,俄羅斯政治都在他的掌握下,眼見蘇聯瓦解對受到西方國家的羞辱與掠奪,心中冷暖可想而知。美國將俄羅斯視同戰敗國,步步進逼。俄國也曾試圖想要加入西方陣營,表達加入北約的意願,都被西方國家拒絕。俄國一度加入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爲第8個成員,也被無情的逐出。

受到西方國家的排擠,普丁產生更強烈的民族意識。他將過去賤賣的國家資產收回,將西方文化與價值視爲腐蝕俄羅斯精神的毒瘤。他認爲只有恢復了大俄羅斯,做到俄羅斯國徽雙頭鷹,面向東西並橫跨歐亞,俄國才能再次成爲一個有力的全球參與者。

中國夢 北京等得起

隨着美國國力衰退,俄國實力漸漸復甦,在普丁看來,終於可以從以往的屈辱中找回尊嚴。俄羅斯雖然經濟實力有限,但是前蘇聯遺留下的龐大軍事與政治遺產,讓普丁相信拳頭,敢於用兵。不僅鞏固前蘇聯勢力範圍,積極介入中東、中亞地緣政治。這次,明知烏克蘭是一個美國設下的陷阱,普丁也勇敢的往下跳。

習近平出身紅二代,文革時下過鄉,也吃了不少苦頭,文革經驗讓他對於中國的社會與政治有深刻的體會與思考。中國底層人民生活與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國發展的重大議題。他從政過程中也曾經待過福建結識不少臺灣人士,對臺灣問題有自己的一套見解。

紅二代的背景讓他堅持共產黨領導,保住紅色江山,他曾感嘆蘇聯瓦解過程中,蘇共竟無一人是男兒,這也反映他在政治上保守的一面。文革與下鄉的經驗讓他堅持共產主義的理想,但也反對激烈的階級鬥爭。我們可以見到他延續鄧小平的改革開放路線,當中國經濟發展進入小康階段,他進一步提出「共同富裕」。

他的歷史觀接近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但也有民族主義的一面,追求「中國夢」,追求民族的偉大復興。他認爲當務之急還是在經濟發展,要創造有利於中國國家安全與經濟發展的和平環境。雖然與周邊國家在領土與領海有許多爭議,但北京絕不輕戰端。回到臺海問題,他相信時間站在大陸這邊,北京等得起。

習近平的歷史觀與國際觀,讓他比普丁多了一分自信與沉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黎安友接受「美國之音」專訪時說,普丁太情緒化,不太現實。習近平面臨的問題更多,國內外局面更復雜,但「我認爲他還是比較聰明。」習近平的自信與戰略定力臺海情勢應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