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面向大陸低空經濟新藍海

社評

準總統賴清德參訪嘉義亞洲無人機AI創新應用研發中心(亞創中心),肯定臺灣「全球無人機就緒指數」排名全球第3,顯見臺灣具備各項優勢。亞創中心4月底參加美國無人載具及自駕系統產業鏈展(Xponential 2024),爭取與美國深入合作的機會。無人機是21世紀先進科技產業的核心,中美科技角逐愈演愈烈當下,臺灣無人機產業如何找出自己的優勢,值得深思。

無人機經濟前景強勁

2030年全球無人機產值上看550億美元,無人機的研發與應用近年來備受資本青睞,全球各大電商、零售商、物流巨頭均有佈局。美國電商Amazon、無人機科技企業Zipline、網路外賣訂餐平臺DoorDash、Google旗下的無人機公司Wing、零售商Walmart等,都開設了無人機配送服務。

儘管無人機所帶來的經濟前景強勁,但美國聯邦航空總署(FAA)發佈的安全隱私相關法規,將推遲商業無人機在美國市場的大規模運用。FAA稱無人機融入美國領空,需經歷「漸進」的步驟。

相較於民用領域,美國政府更爲關注的是軍事領域的研發和應用。但依據Bloomberg的報導,與軍方合作並沒有那麼容易。2023年底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希克斯走訪矽谷,一些高科技公司一度對與軍方合作期望很高,但至今仍然等不到訂單。Bloomberg稱,美國國防部多年來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但收效甚微。

大陸低空經濟發展迅速,根據中國民用航空局公佈的數據,民用無人機註冊數量已達120萬架,2029年將倍增達到278萬架,無人機行業正成爲新藍海,業務涉及物品配送、載人旅遊、農業運用、災害搜救等多個領域。深圳星河World商場天台,無人機可以在3到5分鐘內完成外賣配送;山東青島農民使用無人機播種撒肥,管理農田;廣東珠海長隆海洋王國、北京古北水鎮等多個主題公園裡,無人機表演已司空見慣。

大陸首條常態化無人機急救送血航線,2021年3月在浙江省投入使用;甘肅積石山縣去年12月發生6.2級地震,救災型無人機飛抵受災地區上空,即時回傳現場畫面幫助救援;今年2月全球首條跨海跨城的電動「空中的士」首飛,從深圳到珠海僅需20分鐘。2023年大陸低空經濟規模超過5千億人民幣,2030年可望達2兆人民幣。隨着低空經濟領域技術的發展,從航空新材料、通航整機,到臨空經濟、低空運營,產業鏈上下游雛形已現。相關領域企業總數逾5.7萬家。

中美兩強間創造機會

大陸對低空經濟的成長動能與可能帶動的就業機會,極爲重視。2021年將低空經濟寫入國家計劃《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畫綱要》;2023年12月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低空經濟視爲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今年初大陸《無人機管理規定》生效,以規範飛行並促進無人機商業運營;3月工信部等四部門發文提出,到2030年要讓通用航空裝備全面融入民衆生產生活各領域。大陸各地已陸續設立低空經濟相關產業基金,蘇州今年以來簽約低空經濟項目251個,計劃總投資超過730億元人民幣。

亞創中心5月將舉行產業大型論壇,10月偕同相關供應鏈廠商在AIoT展打造「壯臺灣(DRONE Taiwan)」專區,希望連結國際訂單與國內產能,發展臺灣無人機產業。臺灣發展無人機產業應有自己的優勢,資通訊產業實力雄厚,電子硬體相關設備及零組件供應鏈已臻成熟。不過,市場規模是新技術市場化的重要條件,發展無人機產業不能只求在軍用領域分一杯羹,而忽略大陸龐大的民用市場。

臺灣高科技製造能力先進,但經濟規模太小,夾在兩大經濟體中間,需預留空間,同時面對來自美國和大陸的交流合作機會,才能創造永續發展最大的機會,這需要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