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美中溝通對全球利益非常重要

社評

美國商務部3月2日以違反美國國家安全及外交政策利益爲由,將28家大陸企業納入實體清單(貿易黑名單),非經美國政府許可,不得對這些企業出口產品。名單中包括伺服器龍頭浪潮集團、IC設計大廠龍芯中科及華大基因子公司等,都是可能威脅美國市場地位,崛起中的陸企。

制裁陸企 美擔心地位不保

譬如浪潮集團,隨着全球5G及雲端應用需求爆發,2021年全球伺服器市佔率超越惠普,成爲全球第二大供應商,2022年第三季全球市佔率上攻10.3%,繼續逼近排名首位的戴爾。龍芯中科最近發佈的系列晶片,性能足以媲美超微(AMD)產品,未來很有機會取代英特爾與超微。

由此看來,美方對陸制裁的主要根由,無非是害怕大陸崛起後,威脅美國的地位。原本手機市佔全球第一的華爲,在遭到美國製裁後,已一蹶不振。只是,與兩岸關係類似,官方全力交火、毫不退讓,民間卻渴望和平共處、互利共贏。就在美國宣佈擴大對陸出口黑名單同一天,史上規模最大的RISC-V開源架構大會在上海開幕,包括英特爾及谷歌等在內的美國科技巨頭,全都出席盛會,與陸方業者商討如何推動第三波晶片浪潮。美國科技巨頭着眼的,是晶片應用在大陸市場無窮的潛在商機。

自2018年川普對大陸發動貿易戰以來,美國對中國科技、貿易與金融的制裁愈來愈嚴厲,美中雙邊貿易金額卻持續攀高。根據美國商務部統計,2022年中美商品貿易總額6905億美元,不僅較2021年續增5%,亦打破美中貿易戰前2018年數字,寫下歷史新高,美對中貿易逆差同樣來到歷史次高的3829億美元。

這說明了美中經貿的高度依存,甚至在一般商品貿易上,美國對大陸的依賴,比大陸依賴美國更深。這種源自民間的市場驅動力量,不是政府的手所能改變,證明美中經貿脫鉤不切實際。彼德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指出,脫鉤戰略最終可能徒勞無功,以失敗作收。

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杜大偉則認爲,即便美中經貿脫鉤只會是「選擇性脫鉤」,不可能「全面性脫鉤」。也就是說,基於國安考量,美國確實大量減少對大陸半導體及電信設備的進出口。但美國民衆基於民生需求及性價比(CP值),即使反中也要購買中國製品,如服裝、傢俱、電器用品及電腦相關設備等,一點都不手軟。

合則兩利 難跳脫市場法則

在美國蔚爲風潮的中國快時尚品牌希音(SHEIN),完美詮釋這樣的說法。標籤貼的中國製造,希音憑藉着超低價格、多樣化產品與時尚設計品味的結合,成功擄獲美國女性消費者的心。根據希音財報,其業績從2018年約20億美元,一路飆到2022年227億美元,4年間倍增10倍。估值曾高達千億美元,一度躍升爲繼字節跳動及美國航太技術公司之後,全球第三大新創企業。更不用說,2022年希音APP下載量來到2.3億次,超越美國網路零售霸主亞馬遜,成爲全球購物應用程式下載龍頭。

希音耀眼的業績,一方面是源於美國消費市場的龐大需求,另一方面是大陸生產製造的供應鏈體系優勢,形成兩者之間高度互補的完美結合,也印證彼此相互依賴的事實。從這個例子也不難看出,美中之間還是跳脫不了比較利益、專業分工的市場法則,即便政治藩籬依舊高築,雙方民間經貿往來卻不曾停歇,企業也積極嘗試突破現狀,找到自己的最佳出路。這或許值得美中雙方高層思考,面對當前高度競合關係,不能只有競爭對抗,卻忽略了合作的重要。

國家與國家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映照在當前中美關係上,無比貼切。就經貿關係而言,中美之間相互依存,基本上就是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美中需要的是更多溝通與對話,而不是衝突與對抗。就如同葉倫在剛落幕的G20財長會議上所說的,美中之間的溝通對「全球利益」非常重要。只要是地球村的一份子,都會樂於見到這樣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