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從安倍身影找安全感非常愚昧
旺報社評
民進黨17日召開全代會,會場中央是巨幅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的遺照,黨主席蔡英文呼籲莫忘「安倍的期許」,儼然奉安倍爲守護臺灣的精神導師,想取代日本自民黨成爲「安倍主義」繼承人。
安倍遇刺身亡,激起臺灣對日本的關注,安倍被蔡政府形塑爲臺日友好的推手,並企圖以此證明「抗中」爲臺日共享印太戰略利益下的共同行動。安倍「臺灣有事等同日本有事,即是美日同盟有事」的一席話,更被解讀成日本將在兩岸衝突時爲臺灣挺身而出。
洞察安倍外交的權衡術
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顯示,高達43.1%受訪者相信臺海一旦有事日本會派兵協防颱灣,遠高於相信美軍會參戰的34.5%。臺灣人在安全上對日本自衛隊的期待高於美軍,反映臺灣民間對美、日的心理距離,但此可解讀爲臺日友好氛圍下,國人昧於現實的對日一廂情願,缺乏對日本政經結構的客觀理解,此亦爲臺灣對日認識的弔詭,看似親近,實則陌生。
殊不論日本囿於和平憲法,臺海用兵於法無據,更不能簡單化「臺灣有事」、「日本有事」及「美日同盟有事」三者間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與律法解釋,視安倍的主張爲日本「挺臺」、「抗中」的直白表現,忽略日本在美、中對抗中的平衡。美國的日本專家葛林以「競爭而不惹禍」形容安倍的對中戰略,但此非安倍的個人智慧,而是日本與中國歷史交往中,總結出的外交智慧。
「安倍外交」巧妙地使日本在美、中之間兩全其美,此亦爲安倍身後倍受推崇之處,但「安倍經濟學」成效則相形失色。寬鬆貨幣、擴大財政支出及企業減稅不足以使日本經濟擺脫結構性衰退,卻帶來財政赤字惡化與貧富差距擴大的難解後遺症。2013年至2019年,安倍主政下,實際經濟成長率僅0.9%,與「七大工業國集團」(G7)平均經濟成長率1.6%差距不小,此窺知「安倍經濟學」推升日本經濟力有未逮,但卻債臺高築。
岸田文雄領導的日本是工業先進國中財政狀況最嚴峻的國家,政府的總體債務高達GDP的2.5倍。在「安倍經濟學」導引的財政貨幣政策下,日本政府擴大公共財政,日本央行爲維持利率,購買不斷膨脹的國債,半數的日本國債由日銀持有,規模創新高,隨美國及歐盟先後升息,加速日圓走貶,爲日本帶來輸入型通膨。
日本經濟依賴中國漸深
相較於2013年,日本生產進一步轉移到國外,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調查顯示,日本出口在全球出口總額佔比自1998年的7.0%至2021年銳減至3.4%。因此,日圓貶值無助日本擴大出口,截至6月,日本已連續11個月出現貿易逆差。日本財務省公佈2022年上半年貿易統計初值,貿易收支逆差達7.9241兆日圓,創1979年以來半年逆差新高。據料,日本下半年仍將難脫貿易逆差擴大之勢。
然而,美國主導的「脫鉤中國」未撼動中國的世界工廠地位,中國出口佔全球出口總額份額自1998年的3.3%大幅成長至2021年的15.1%。在日本經濟困頓之際,中日貿易持續成長,今年上半年,從中國進口大增16.9%。
此消彼長,日本雖視中國爲安全的最大威脅所在,但中國也是推動日本經濟成長的夥伴,兩者爲「親密的競爭對手」,彼此依存。對於中國的兩面性,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提醒,「不要與中國進行無休止的對抗」。在地緣政治問題上,需要「尼克森式的靈活性」以化解美國及中國之間、俄羅斯與歐洲其他國家之間的可能衝突。
日本對中外交中深諳「尼克森式的靈活性」,以避免招致美國「越頂外交」的傷害,岸田對此瞭然於胸,在嚇阻與有原則的對中交往間維持平衡。臺灣須洞察日本外交的權衡之術,而非昧於現實的在臺日關係中取暖,放大安倍的挺臺形象,尋找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