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解讀大陸需求側改革系列1》掌握支持臺商新機遇

報社

2021年是「十四五規畫開局年,也是中共建黨100週年,大陸定調「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提出「需求側改革」宏觀經濟政策導向,強調不僅要保持經濟正成長趨勢,更要提升國民經濟體系整體效能。調整的過程中,是否有新的惠臺牛肉」、臺商臺企是否有新的商機,對兩岸經濟會有什麼影響?

從需求側3大項投資消費出口來看,需求側改革核心將落在提升民衆消費力。大陸今年1至11月經濟數據顯示,全國固定投資同比增長2.6%,出口升至歷史高位增長3.7%,僅有消費是負成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降4.8%。同時,11月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5%,是2009年10月以來首次負成長,顯示大陸內需消費相對不振,疫情衝擊下民衆消費態度保守。可預期的是,大陸調節總需求、創造新需求的着力點將從投資轉向消費。

在需求側,大陸過往只提「管理」,未提「改革」,「需求側管理」多用於經濟逆週期時的政府宏觀調節,且多依靠土地產業鏈拉動。提出「需求側改革」一方面顯示「十三五規畫」時期供給結構性改革已見成效,只從供給側發展經濟,不足以帶動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持續發展;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大陸將不再走以往依靠房地產政策來提振需求的老路,未來將透過需求側改革,擴大內需提升消費力,透過鼓勵科技創新、新基建等政策導向實現預期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強調需求側改革並不等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完成,「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線仍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標是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動態平衡。中共高層智囊黃守宏日前在《人民日報刊文指出,大陸經濟的最大優勢潛力,是「巨大的內需規模和需求結構的加快轉型升級」,而要增強經濟持續成長動力,就需要以創新驅動高品質供給引領和創造新需求。

中共政治局會議提出「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要求,則既是防止互聯網金融等新興產業走向寡頭壟斷的局面,也再次體現出大陸強調堅決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底線。大陸近日對阿里、閱文、豐巢等三家互聯網巨頭開出高額罰單便是典型案例,預示「強監管」、「反壟斷」將成爲「十四五」時期的鮮明特點

大陸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加強兩岸產業合作,打造兩岸共同市場,就應該讓臺商臺企更多地享受到大陸供給側、需求側改革的政策紅利,真正參與到大陸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當中。要實現供給創造需求,關鍵在於生產層面是否能夠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以創造新的市場需求

正如大陸近年迅猛發展的短視頻平臺離不開4G、5G網路智慧手機的快速普及,互聯網購物和快遞業的異軍突起有賴於四通八達的鐵路公路基建,日後需求側的改革也需要供給側持續的高品質發展。臺灣在5G、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等新基建領域擁有不同程度的優勢和經驗,大陸官方應爲符合資質的臺商臺企開放更多產業准入,同時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完善法律法規保障臺商臺企智慧財產權和創新成果。大陸強調規範和發展資本市場,希望透過市場融資解決科創企業缺乏基礎投入的問題,這一思路也應適用於臺企,爲赴陸上市的臺企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制度性融資渠道保障。

「十四五」時期,大陸臺商臺企的發展將迎來新的機遇,也將面臨新的風險。但可以確定的是,大陸對臺強調的「三個支持」(支持臺商臺企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支持符合條件臺資企業在大陸上市,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將爲兩岸經合提供根本性的政策支持,臺商臺企如想共享大陸經濟新一輪發展紅利,必須深入理解大陸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最新內容,才能掌握先機,抓準方向正確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