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俄烏戰爭不會在東亞複製

旺報社評

普丁出兵烏克蘭進展不如預期,俄軍未能以閃電攻勢瓦解烏克蘭人的抵抗意志,北約(NATO)得以大量武器奧援烏克蘭,戰事已陷入膠着。俄烏情勢牽動美中對抗,許多評論將俄羅斯與中國相提並論,以俄烏比喻兩岸。就軍事研究而論,俄烏戰事對兩岸關係或有可參照之處,但就政治層面,俄烏非臺海兩岸,俄羅斯與中國亦難相提並論。

周邊國家互動緊密

不論從近代歷史、文化或宗教來看,中國與俄羅斯爲異質性國家。中俄在現代化的道路雖先後走上社會主義革命,但與俄羅斯不同,中國志在振興民族,但高度融入世界體系,俄羅斯自蘇聯時代就意在爭奪霸權地位,依賴能源與糧食輸出,與世界貿易疏遠。在歐美國家眼中,俄羅斯是奠基於斯拉夫東正教的文明,與羅馬天主教及美國新教扞格不入,此無關莫斯科採行共產或資本主義、專制或民主體制。

俄烏衝突背後存在着揮之不去的基督信仰之教派對立,俄羅斯正教會牧首基里爾(Kirill)降福莫斯科入侵烏克蘭的決定,視支持普丁出兵烏東爲對東正教信徒「忠誠與否的試練」。俄羅斯正教會早在2019年就認定,烏克蘭正教會是對俄羅斯「屬靈安全」的威脅。

俄羅斯擁有足以與美國抗衡的核武軍備,是NATO的心頭大患。多數歐洲的非擁核國家無法放下美國的核子傘,NATO在蘇聯瓦解後,基於「核共享」,依舊是歐洲無可或缺的集體安全機制,此亦構成俄羅斯與歐洲難解的安全困境,彼此難以在冷戰結束後走上融合,使俄羅斯成爲孤獨的大國,缺乏安全感,造成俄國與NATO陷入水火不容的安全關係。

中國與東亞國家周邊國家的關係迥異於歐俄關係,東亞國家多數信奉儒教及佛教,但不存在教派對立或宗教戰爭,而在價值觀上求同尊異,共構東亞的人文精神與秩序。二戰結束後的東亞雖捲入冷戰,中國與美日同盟的關係及在冷戰中的角色亦隨美、蘇對抗的遞嬗而轉變,東亞未形成NATO與華沙公約組織的集體安全與集團對抗,中國不是美日與美韓同盟的死敵。

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20年,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世界,中國藉此持續深化經濟改革,使中國在社會主義體制下與全球化接軌,從世界工廠轉身成爲全球經濟無可或缺的單一市場,蛻變爲全球經濟的主要玩家,「入世」爲改革開放的關鍵佈局。

指鹿爲馬另有目的

中國社會主義體制與美國爲首的西方國家及日本存有差異,因而出現貿易磨擦,並從貿易滲透到科技、金融、政治、意識形態及國家安全等領域,但美國、歐盟及日本難以落實脫鉤中國,況且中國在WTO杜哈回合談判停擺後,積極建構雙邊及多邊自由貿易體系,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不缺席東亞經貿整合。

然而,俄羅斯延續戈巴契夫的「改革」,試圖接軌世界體系,卻對WTO欲迎還拒,遲至2012年7月始「入世」,但未能創造太多效益,俄羅斯體質更未因而改變。俄烏戰爭後,莫斯科動心起念退出WTO,站回與世界體系抗爭的戰鬥位置。

不論歷史或現實,中國與東亞周邊關係不是俄國與歐洲關係,北京主張國際政治民主化,意在打破「一家之言」,但非退羣世界體系,更不會輕啓戰端,自斷中國與東亞暨世界的關係。日韓及東協國家與中國雖存在安全戰略的競爭關係,卻仍理性地與中國持續經貿合作。

即將接任韓國新政府外長的樸振表示,將加強美韓同盟,但不能讓安全問題對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希望以「政經分離、共同利益」的原則,擴大中韓務實的互利合作。可預見「親美」的韓國尹錫悅政府,不必然「反中」,樸振的說法點出東亞國家無意在「親」與「反」之間選邊美國或中國的戰略思維,東亞國家應不會「自我實現預言」與中國一戰,自毀區域和平與繁榮。中國不是俄羅斯,中國與東亞及周邊國家的關係,也與俄羅斯與歐洲國家不同,指鹿爲馬的人其實另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