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大陸引爆的第四波工業革命

社評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20餘年來引領兩岸關係發展的美中臺三角貿易模式,遭到嚴重打擊,不但臺灣出口「陸消美漲」,臺灣對大陸新增投資亦陡降。所謂打造「非紅供應鏈」一說,已從產經圈的股票分析策略,上升到賴政府的國策和臺灣對外經貿指導方針。

美掄棒子 產業選邊站

在政治「聞中色變」、經濟擔心觸發美國限制性禁令的雙重壓力下,臺灣經濟對大陸日漸疏遠,對大陸近年在美國貿易戰和科技戰壓力下,自我演進而培育出的新產業特色缺乏理解。譬如電動車、新能源儲存及其裝備、無人機低空經濟、機器人與智能製造,以及AI大模型等前瞻性的新興產業,臺灣企業即使不算徹底缺席,參與的空間也日漸縮窄,失去「合作」的空間。

縱使有人聲稱,只要「親美遠中」到底,臺灣自能享有美國市場的庇廕。但在對貿易赤字極其敏感,又無所不用其極想從臺灣「拿回」半導體產業know-how與先進產業聚落的川普政府面前,臺灣首先要擔心的,恐怕是技術人才被掏空,或懲罰性關稅的「二選一」大棒。

反觀大陸這一頭,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至今,已經跨越川普、拜登再到川普2.0等三屆美國政府。「小院高牆」限令的牆愈築愈高、愈來愈嚴密,但大陸產業的更新迭代動力並未消失,反而不斷有新企業和新生產模式,浪涌式地在各個領域出現。

雖然美元資本流入受阻,加上大陸政府不再鼓勵中企股權赴美上市,各大民企巨頭也顧忌當局「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的紅線,導致一度極其火熱的「互聯網+」創業稍踩剎車。但在重視實體經濟和鼓勵科技突圍的政策導向下,以「新質生產力」爲標籤的一系列前沿行業,已開出不少大陸民間和政府協同發力的花朵。

在大陸本擁有全球最大製造業規模、產業鏈門類最齊全的基礎上,通過中國這個全球最大消費市場提供的廣泛應用場域和試錯經驗反覆打磨,再插上算力、算法和人工智能的翅膀;以海量數據爲核心提煉要素,不斷優化生產、分銷和消費體驗全流程的「第四波工業革命」遂首先在中國大陸全面發芽。步幅之大,甚至超越了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德國。

科技練兵 攻全球市場

大陸用龐大資源傾注的高校院所等科研體系,日漸打通與企業間的知識和人才循環,形成產學互相哺育的鏈路。政策性研究資源的投入方向,在國家戰略性需求和企業被「卡脖子」的痛點間尋找交集特別是在積體電路與航空航天等硬科技領域。這都使跨單位乃至跨行業間的技術突破、交叉融合,和迭代加快、研發週期縮短等變革特徵漸漸浮現。

近2、30年來中國所培育的海量工程師和研發人才,也就是思想開放、國際視野寬闊的70後到90後一代人,正主導着大陸各領域的創新與市場管理工作。下一步,他們當中的從政者將走向中央與地方的權力關鍵崗位。可望對大陸行政決策品質和產業發展競爭,起到顯著的提升作用。

除國內市場外,大陸國企民企近來的「出海」大潮,也鋪墊着中國在美國打壓下,仍繼續編織全球性價值鏈的基礎。不論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東南亞消費市場的深耕;油礦天然氣等資源性行業在中東、中南美與非洲的佈局;中企遍佈全球要道的港口入股和鐵路新建承包項目;以及如今在匈牙利等地頻頻落子,正準備反攻歐洲市場的網聯電動車等新型製造業,皆是顯例。

以「海外技術+中國勞力」爲模式的大陸改革開放後經濟發展的第一章已翻過,眼下以「中國技術+全球市場」的「第四波工業革命」正蔚然成形。臺灣若不欲自外於其間,摘下政治有色眼鏡,正視大陸經濟發展的新特性,乃是必須跨出的第一步。